
3月25日中午,濟南一黃燜雞快餐店坐滿了人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張家然 攝
黃燜雞起源于山東濟南,卻并不被人所熟知,當地媒體意識到這件事情后,紛紛把聚光燈對準了這一行業。
近幾日,楊曉路的嗓子都啞了,因為他連續接受了多場媒體采訪,也做客了多檔電視節目,暢談黃燜雞的家族傳承和名下企業發展——他是濟南楊銘宇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楊銘宇黃燜雞”這一連鎖品牌的創始人。
上世紀20年代,楊曉路的祖輩逃荒流落到濟南,幾年后開了一家小飯鋪維持生計,取名“福泉居”,當時就有一道主打菜叫“黃燜雞”。后經輾轉,烹飪技藝傳至楊曉路外婆孟氏,楊曉路自幼耳濡目染。
成年后的楊曉路一直從事餐飲行業。2011年,楊曉路和幾個朋友開始創業,租了一間僅有18平米的沿街房,主營黃燜雞。
“當時幾個年輕人一起創業,沒什么錢,那房子租金比較便宜,成了我們創業的起點?!?月26日上午,澎湃新聞在濟南楊銘宇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見到了楊曉路,回顧起創業之初,他這樣說。
短短十年間,而今的濟南楊銘宇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已有門店6000余家,全球代理200余家,直接就業人員30000余人,日消耗雞肉500余噸。
魯菜走出去
傳統魯菜對技藝的要求比較高,黃燜雞之所以能走出山東,重要的是制作方式的標準化。
“說實話,魯菜在全國并不是特別流行,因為魯菜最講究刀工、火工等技藝,學起來比較難,很多人膚淺地認為魯菜就是‘黑乎乎、油乎乎’。”楊曉路當初就是希望能破解魯菜制作復雜的難題,最終確定黃燜雞是可以深挖研究的,于是他對制作材料進行細致的量化,最終研制出了廣受歡迎的醬包配方和制作流程。
“黃燜是一種偏家常的烹飪方法,適應性比較強,基本上各地的人都能接受這種口味。另外,這種做法對鮮、脆等口感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是能開發一款味道不錯的醬包,就可以簡單地進行標準化烹飪。正是鑒于烹飪技術難度上的低門檻,所以加盟開店、推廣運營相對簡單,也使這一道菜品大范圍流行。”山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好煮夫餐飲創始人竇大海也分析稱。
2017年11月,黃燜雞與沙縣小吃、蘭州拉面,同時做客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被指明確了其在中國快餐界“三巨頭”的地位。濟南楊銘宇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員工當時就代表了黃燜雞這一快餐。
黃燜雞的流行給魯菜走出去提供了范例。

自建配送體系
楊曉路帶領黃燜雞產業發展至今,遇到了瓶頸。
“我們公司管著6000多家店,這些多數都是我們的加盟商,醬料已經實現了統一供應,但是僅有一小部分實現了雞肉、米飯等的自主配送,真正大的市場我們還沒有完全打開,這個大的市場就是擁有完全的自主配送體系?!睏顣月氛f。
“我們現在日消耗雞肉500余噸,還包括大米、蔬菜、家具等,如果這些我們都能自己做了,你想想這市場有多大?”楊曉路認為,這不只是市場因素的考量,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
為什么至今沒有涉足自主配送體系,楊曉路解釋,“我們從廠家購進雞肉,然后在濟南包裝好,再發往全國各地,成本就上去了。如果我們自己有養殖場,也建好了自己的冷鏈體系,終端需求量維持高位,這樣的自主配送體系就能運轉起來?!?/p>
楊曉路認為自主配送體系應該是他們企業發展的根基,“我們要做長久,不要曇花一現。但是,我們還沒達到建立自主配送體系的條件,這方面投入也比較大,可能得需要政策或貸款助力。”
濟南官方已經意識到黃燜雞產業發展的急迫性,楊曉路或將迎來官方助力。
3月25日,濟南市天橋區委主要領導帶領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赴濟南楊銘宇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調研;3月26日,濟南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也帶隊到濟南楊銘宇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開展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