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大眾日報記者 程芃芃

  惠民縣何坊街道村民駕駛大型機械對高標準農田進行管理作業。(□記者程芃芃報道)

  “隨時可以澆水,幾十米的輸水帶就夠了,帶子從道路下預埋的管子里鋪到麥田。以前小麥畝產600斤左右,現在超過900斤。”近日,濱州市博興縣呂藝鎮農民張振詳不用再為小麥澆水發愁了,麥田旁邊的溝渠里已經有了足夠的黃河水。

  呂藝鎮地處黃河打漁張灌區末梢,往年,黃河水過不來,小麥春灌主要依靠地下水。每年這時候,很多輸水帶會鋪在路面上,村道上的三輪車、拖拉機碾壓后,輸水帶破裂漏水,導致村道泥濘不堪。如今,溝渠里水量充足,道路寬闊,兩側還有海棠和白蠟樹。

  記者了解到,呂藝鎮有1.8萬畝土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通過水、土、田、林、路等綜合治理,實現溝深路暢,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一批中低產田變成高產穩產田。“清淤整治后,溝渠蓄水能力大大增加,每個溝渠都互相連通。今年從打漁張灌區二干渠引來了黃河水,這片麥田已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呂藝鎮水利站站長鄭立全說。

  高標準農田建設還為土地流轉創造了有利條件,有效解決了土地流轉中面臨的農田土地規模小、分散、碎片化等難題。記者了解到,在博興縣,當地適宜流轉土地51.6萬畝,已流轉38.7萬畝,土地流轉率為75%。

  “原先俺們村澆地就是用送水帶,一鋪好幾百米,澆一次地都累得腰酸腿疼。”4月23日,惠民縣孫武街道駱家村村民張秀芹看著汩汩黃河水通過新砌的管道流進麥田,高興地對記者說,“管子直接鋪設到地頭上,在溝邊上也建上了泵站,太方便了!”

  “項目區進得去、轉得開、出得來,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橋涵閘等配套齊全,成為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農業基礎設施完善配套的高產高效糧食生產示范基地。”惠民縣農業農村局發展規劃建設股股長陳文祥說,“建成后,預計畝均年可增產120公斤,不但農民實現增收,同時也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無棣縣車王鎮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現場,機器轟鳴,到處是熱火朝天忙建設的場景。這是該鎮總投資2775萬元的1.8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過去,車王鎮部分耕地分割細碎,水利設施短缺,土壤鹽堿化嚴重,農業生產條件惡劣,農業收入較低。為此,該鎮通過土地平整“整村推進”模式,全力打造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建成后,20個村的1.85萬畝農田直接受益。通過土地平整,實現了單戶土地集中,方便機械化作業和推進農業規模化生產。項目的實施還為整個項目區做了一次“美容”——土地連片,地勢平坦,機耕路、排水溝、配套建筑物有序分布。

  近年來,濱州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截至2020年,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20萬畝,糧食產能提高10%以上。

  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濱州市積極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和涉農企業、單位等參與高標準農田設施的運行管護,探索建立委托養護、合同養護、承包養護等管護新模式,構建政府主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農戶及專業協會等共同參與的長效管護機制。據測算,目前濱州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每畝可節省灌溉成本約50%、節約工時至少4個、糧食畝產增加200-300斤。

  下一步,濱州市力爭打造兩個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實現縣域內適宜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耕地基本覆蓋;力爭2022年前把30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100萬畝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打造全市糧食生產核心區。

  □ 本報記者 程芃芃  本報通訊員 李 樂 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