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11月11日,威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威海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實施方案》有關情況。

  威海是全國“雙減”9個試點城市之一,近日,《威海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印發。《方案》從“校內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校育人水平”“校外減輕培訓負擔,規范培訓機構辦學行為”兩方面著力,強化政府統籌、落實部門職責、完善配套政策,確保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

  校內減負

  提升作業管理水平。結合威海市今年年初獲批“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的工作實際,在提高作業設計質量上進一步細化措施,提出開展高質量作業設計體系建設,以“提升中小學作業設計質量的實踐研究”國家級項目推廣應用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為抓手,建立健全市、區(市)、學校三級作業研究共同體。

  提升課后服務水平。在落實課后服務時間、質量及服務保障要求的基礎上,對假期托管服務工作也進行了安排部署,學校非教學時間向中小學生開放體育場館、圖書館(室)、功能教室等,同時統籌各類校外資源和社會力量,擴大校外托管服務供給;細化免費線上學習服務,加強威海市“智慧教育”云平臺數字化資源建設,免費向學生提供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資源和高質量專題教育資源。開辟公益性威海名師“空中課堂”,組織齊魯名師、威海名師、名課程團隊、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優秀教師和團隊根據教學進度開展網上公開課活動,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明確了各區(市) “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規劃,在完善學校協作機制的基礎上,推進以聯合教研為重點的中心城區區域間教育協作;進一步強調了考試管理規范,對義務教育不同年級的考試方式和頻次做出了具體要求;打造特色化課堂教學品牌,以國家級示范區建設為載體,扎實開展優秀教學成果的推廣應用與實踐創新實驗,創造更多原創性教育教學成果。每2年開展一次市級優秀教學成果評選活動,定期召開優秀教科研成果展示交流活動。通過以上措施,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學校課后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

  校外壓減培訓

  分類管理學科類、非學科類機構。威海市對各類培訓機構分類管理,明確教育部門負責學科類、科技類培訓機構管理,文化和旅游、體育部門分別負責文化藝術類、體育類培訓機構管理,市級主管部門負責修訂完善面向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行政審批部門嚴格審批登記,審批登記結果24小時內推送至主管部門。各主管部門要加強部門執法和聯合執法,加強“證照齊全”機構的日常監管和違規培訓行為的查處。

  堅決壓減學科類培訓機構。對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逐步大大壓減機構數量。威海市文件明確:在重新審核登記時,同一舉辦者在環翠區、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內開設學科類培訓機構數不超過2所,在高新區、經開區、臨港區、南海新區內不超過1所。

  落實培訓收費監管試點工作。明確由發改部門會同教育部門制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收費指導政策;通過建立風險儲備金制度或金融部門參與的第三方托管等方式,建立資金監管機制,強化收費風險管控。通過以上措施,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基本消除學科類校外培訓各種亂象,校外培訓熱度逐步降溫。

  鏈接:

  1。“作業減負十四條”

  減輕義務教育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是“雙減”的主要任務之一。落實“雙減”要求,前期威海市教育局印發了《關于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設計與實施質量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了“作業減負十四條”。核心是兩方面內容:

  作業要設計好。威海市不僅是全國“雙減”試點城市,也是教育部“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其中市教育局著力推廣和深化研究的一項國家級基礎教育優秀成果就是——“提升中小學作業設計質量的實踐研究”。通過開展規范化作業設計體系建設,探索建立育人為本、目標一致、設計科學、類型多樣、難度適宜、時間合適、結構合理、體現選擇的中小學生作業質量標準。作業內容要依據作業目標來創編、選編和改編,堅決杜絕將各種課外輔導材料不加選擇地推給學生作為作業使用,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探索建立“基礎作業+彈性(特色)”作業模式,增強作業的適應性和可選擇性,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將作業設計與實施納入學科教研和教師培訓,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與實施的能力和水平。

  作業總量要控制好。各學校構建校內為主、分工明確、家校協同的作業統籌管理機制,合理調控作業結構和作業總量,壓減作業時長。校內要建立作業公示制度,鼓勵建立班級每日作業會商制度,控制好作業總量。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小學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鼓勵學校實施“個性作業日”制度,每周留出一天時間,由學生自主設計作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習積極性。

  2。提升課后服務水平

  2016年,威海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市域范圍內城區小學課后服務全覆蓋,2019年實現所有小學課后服務全覆蓋,在此基礎上,今年又將課后服務從小學延伸到初中,全市192所義務教育學校全面推開課后服務工作,自愿參與課后服務的在校生數達20.8萬人,實現了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雙減”全面啟動后,課后服務面臨著一個“提檔升級”的問題。具體有以下舉措:

  保證課后服務時間。課后服務結束時間小學一般不早于17:30,初中一般不早于18:00,與家長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學校還可提供延時托管服務,確保課后服務全覆蓋。

  提高課后服務質量。采取“完成作業+學業輔導+素質拓展”的課后服務模式,豐富服務內容,切實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完成作業。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學校指導學生自主完成書面作業,原則上做到小學生作業不出校門,初中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開展“補偏+培優”課業輔導。學科老師、班主任進班答疑解惑,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和答疑,解決“跟不上”的問題;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解決 “吃不飽”的問題。開展豐富多彩的素質拓展活動。各學校將課后服務與特色學校建設相結合,開展體育、美育、科創、閱讀、勞動實踐等特色課后服務課程和社團活動,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

  3。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

  “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是試點城市的重要任務之一。接到試點任務后,威海市就停止了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審批。此次“雙減”實施方案也對同一舉辦者開設學科類機構的數量進行了明確要求,即在環翠區、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內開設學科類培訓機構數不超過2所,在高新區、經開區、臨港區、南海新區內不超過1所。

  目前,威海市教育局正在加緊推進現有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工作。經過充分的溝通、調研,市教育局與民政、行政審批、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威海市現有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工作方案》,同時配套出臺了《中小學生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辦法》2個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辦學場所使用、資金監管等辦學要求,分類分步梳理了申辦流程和材料清單。繼續選擇申辦學科類培訓的,重新審核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舉辦者所出開辦資金屬于社會捐贈資金,出資不得抽回,盈余不得分紅,終止辦學的,清算后的剩余資產要捐贈給其他非營利性學校等社會公益組織。原同時舉辦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的,要按照教育部相關要求,將學科類培訓業務剝離后繼續辦學,不再辦學的履行終止辦學手續。下一步市教育局將聯合相關部門,強化協同配合,確保年底前完成重新審核登記任務。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鄭莉 通訊員 王春曉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