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記者 齊靜

  退役軍人系統(tǒng)線上線下聯(lián)動,開展幫烈士回家活動

  山東為千余位烈士找到親人

  “哥,我來看你了。多虧退役軍人局的工作人員,我才知道你在這里。”近日,在青島市城陽區(qū)烈士陵園,83歲的徐尚開在大哥徐尚培烈士墓前失聲痛哭,顫抖的手不停地擦拭著烈士墓碑。1945年,徐尚培從威海乳山市司馬莊李興善村參加革命,1949年在青即戰(zhàn)役中犧牲。雖然家人知道徐尚培在青島犧牲,但葬在哪里并不清楚。

  “去年11月,乳山市退役軍人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來到我家,告訴我大哥可能葬在城陽區(qū)烈士陵園。”經(jīng)過相關信息的比對與核實,最終確定徐尚培葬在該烈士陵園。徐尚開特別激動,提出想去青島祭掃,乳山市退役軍人局馬上聯(lián)系了城陽區(qū)烈士陵園。

  山東有30多萬名烈士,無名烈士達7萬多名。為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持續(xù)推進‘為烈士尋找親人’活動”被列入我省第一批“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民生項目清單,全省退役軍人系統(tǒng)啟動“讓思念發(fā)光 幫烈士回家”大型尋親活動,成立“為烈士尋親”工作專班,組織多路尋親隊伍,線上線下聯(lián)動,深入村鎮(zhèn)、鄉(xiāng)間,幫助未找到親人的烈士“回家”。

  尋親不易。時隔多年,物是人非,加之過去記錄方式原始、差錯較多,很多時候只能靠人工進行比對。省退役軍人廳優(yōu)撫褒揚紀念處負責人介紹,為幫助更多烈士“回家”,各地嘗試了許多辦法:加入全國各地的多個相關QQ群,獲得籍貫地或附近縣市的烈士墓地照片和資料;查閱各地軍事志、各地烈士名錄、部隊烈士名錄等資料,與當?shù)馗锩沂棵浽敿毢藢Γ瑢Y料進行甄別……截至目前,山東已為1100余位烈士尋找到親人。建立無名烈士信息資料庫,探索采用DNA采樣比對,首批提取744位無名烈士DNA樣本,已成功比對24位。

  “父親犧牲時我還不到3歲,所以記憶中沒有留下父親的形象。關于父親的一切,都是聽娘說的。”“我出生的時候,大哥已經(jīng)犧牲了。他在世的時候,也沒有留下任何照片資料”……在幫烈士尋親過程中,不少烈士家屬表示從沒見過親人樣貌,或者沒能留下照片。為此,全省退役軍人系統(tǒng)推出“為革命先烈畫像”公益活動。省退役軍人廳邀請退休“神筆警探”林宇輝,跨越15省21座城市,走訪400多人,憑著家屬描述,巧用手中妙筆,還原了100余位烈士生前相貌。

  省退役軍人廳黨組書記、廳長時培偉說,全省退役軍人系統(tǒng)將繼續(xù)開展好“讓思念發(fā)光 幫烈士回家”尋親活動,全力搜集詳細的檔案資料,幫助更多英烈找到親人、魂歸故里。

  群眾評價

  煙臺萊陽籍烈士修月忠孫女修翠艷:我爺爺生前為膠東軍區(qū)南海2團1營戰(zhàn)士,1949年5月犧牲。從我太奶奶開始,就不斷尋找爺爺?shù)陌苍岬亍Hツ?月,“為烈士尋親”工作專班了解到我家情況后,立即著手幫我們聯(lián)系主要的烈士陵園,最終確定爺爺安葬在即墨區(qū)烈士陵園,了卻了我們全家人72年的心愿。全省開展的為烈士尋親活動,不僅讓我們這些烈士家屬得到心靈慰藉,更提醒我們不能忘記先烈們的前仆后繼和犧牲奉獻。

  昌邑市義工聯(lián)合會負責人郝光:沒有英烈前仆后繼的犧牲奉獻,就沒有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戰(zhàn)爭年代,許多人只知道親人的犧牲地,卻不知道親人的安葬地,成為心中無法彌補的遺憾。如今,全省開展為烈士尋親活動,不僅圓了很多人幾十年的尋親夢,也營造了捍衛(wèi)英雄、尊崇英雄、學習英雄的濃厚氛圍。我們作為志愿者,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意義重大。

  專家點評

  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教授季曉冬:為烈士尋親是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體現(xiàn)和有力踐行。由于社會信息傳播受限等原因,一些烈士和家屬可能長時間不能取得有效聯(lián)系,處于失聯(lián)狀態(tài)。全省退役軍人系統(tǒng)對安葬在烈士陵園或烈士墓區(qū)的烈士信息進行整理收集,媒體牽線搭橋,社會各界聯(lián)動,讓“讓思念發(fā)光 幫烈士回家”活動更具社會意義。早一天讓革命先烈與家鄉(xiāng)家屬重新親情相連,血脈相傳,既是對烈士英靈最好的告慰和烈士家屬的慰藉,更是以感恩之心對英雄先烈精神的致敬與傳承。

  (大眾日報記者 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