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完成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清繳工作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大眾日報記者 陳曉婉

  ●全省305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企業實際履約11.52億噸,累計成交額45.98億元,占全國58.14%

  大眾日報濟南1月18日訊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目前第一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履約清繳工作已經結束。今天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省履約清繳工作相關情況。我省圓滿完成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的配額清繳工作,全省305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企業實際履約11.52億噸,累計成交額45.98億元,占全國58.14%。

  國家設立碳市場,旨在通過為碳排放設定價格,增加低能效企業的成本,為高能效企業提供激勵機制,最終實現低碳轉型、提質增效的目標。目前,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為發電行業。“我省納入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管理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企業共330家,核定應履約企業320家,數量全國第一。除13家被法院查封賬號和2家關停注銷企業無法交易不能履約外,其余305家企業全部完成履約,實現了‘應履盡履’。”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侯翠榮介紹。

  碳市場的買賣方式和股票市場相似,企業可以賣出或買入碳排放配額,使配額變資產、變資本,但又有本質不同。“碳市場是幫助國家實現碳減排目標的一個政策市場。在碳交易市場中,現階段所有交易雙方進行交易的對象是唯一的,即碳配額。”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吳泓洋介紹。在碳交易市場中,碳配額賣出企業基本為配額盈余企業,沒有履約壓力,他們既可以選擇將盈余配額在市場上出售,也可以選擇結轉至下一年履約,通常會考慮企業自身的節能降碳成本以及當前自愿減排項目的成交價格。

  碳排放權交易是新事物,從我省企業的實踐看,重點排放企業承擔減碳和履約的主體責任,正在逐漸適應、掌握碳交易的規則。信發集團近年來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完善循環經濟,2019、2020兩年間,信發集團碳排放實現盈余總量1759萬噸,在碳市場上成為賣方。“2021年12月7日,集團率先完成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清繳。據生態環境部公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信息,截至1月7日信發集團交易量1140萬噸,占全國總交易量6.4%;總交易金額5。89億元,占全國總交易額的7.67%。”信發集團副總經理張懷濤介紹。

  中國石化集團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齊魯石化分公司2019-2020年碳配額缺口超過150萬噸,則需要買入碳配額。企業第一時間通過協議轉讓、掛牌交易等方式從碳市場購買配額,積極承擔履約責任,一次性完成碳排放交易市場第一履約周期配額履約清繳工作,共清繳配額1600余萬噸。

  在不斷摸索碳配額交易的過程中,企業不僅及時完成了履約任務,還通過交易嘗到了加強碳資產管理的“甜頭”——濟南興泉能源有限公司在全國碳市場開市前就成立碳足跡管理部,在全國碳市場交易開始后迅速果斷低價購入配額,并不斷參與市場交易,通過交易獲得了效益。

  今后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將逐步擴大,不局限于發電行業,碳交易的市場導向作用也將進一步明顯。侯翠榮認為:“通過碳交易市場鼓勵和促進重點排放企業進行低碳能源消費和低碳技術改造,在減碳、固碳、捕碳、用碳各環節進行技術創新,重塑生產過程、工藝過程,甚至跨行業融合形成新的產業與業態,不斷增強競爭力。”

  針對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問題,我國引導和支持氣候投融資地方實踐,開展氣候投融資地方試點。吳泓洋介紹,我省積極支持濟南市和青島西海岸新區開展試點。目前,青島西海岸新區試點工作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吸引山東省綠色發展基金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基金規模100億元、青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最高資金總額100億元、社會投資約120億元。下一步,我省將大力支持濟南市申報試點,突出濟南特色優勢,開展試點申報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