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歲月的流逝,視力減退成為許多中老年人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對于需要夜晚駕駛的56歲物流司機劉女士(化名)來說,清晰的視力不僅關乎生活質量,更是職業安全的重要保障。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引進的創新技術——波前重塑景深延長型人工晶體,為像她這樣的患者重燃了清晰“視”界的希望。這項技術不僅是醫療領域的一次革新,更是對患者生活質量的顯著提升。
技術革新:屈光性白內障手術的新里程碑
劉女士,因需要長時間駕駛而對視力要求極高,她的右眼視力僅為0.12,雖然左眼之前已植入了愛爾康雙焦點散光矯正型人工晶體,但右眼的視力下降仍嚴重影響了她的工作安全和生活質量。近期,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由黨光福教授主刀進行了右眼波前重塑景深延長型人工晶體植入手術。
手術過程順利,黨光福教授的高超醫術和患者的積極配合共同確保了手術的成功。術后第一天的復查結果顯示,患者的遠視力達到了1.0,中視力和近視力均為0.6。這一改善不僅讓劉女士能夠無障礙地進行日常活動,如購物和使用手機,還特別提到她晚上開車時沒有感到任何不適,極大地提升了她的工作安全和生活質量。
黨光福教授作為國內首批為患者植入波前重塑景深延長型人工晶體的醫生,他對此有著深入的見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一技術,我們采訪了黨光福教授。

波前重塑景深延長型人工晶體技術:光學干擾的突破 實現清晰“視”界
黨光福教授,現任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眼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兼任山東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對波前重塑技術有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他指出:“這項技術特別適合需要在不同視距切換的中老年人,如駕駛員和科研工作者,它通過精確控制入眼光線,顯著提升了術后視力質量。”
這種人工晶體與傳統多焦點晶體不同,它使用兩個光滑的表面過渡元素,通過X-WAVE技術設計,有效避免了光學干擾,為患者創造了連續的焦距范圍,使得患者在保持遠視力的同時也能獲得良好的中間視力。

一項臨床研究顯示,絕大多數植入該晶體的患者在手術六個月后,無論是在明亮還是昏暗的環境下,都能清晰地看見遠處和中等距離的物體。

展望未來:政策利好與科技進步,共塑清晰“視”界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引入的這項創新技術,不僅為這位物流司機帶來了視力上的新生,也為許多面臨視力挑戰的老年人提供了新的希望。
“第四次高值醫用耗材國家集采預計在2024年5月左右落地,原本上萬的人工晶狀體很多即將降價到萬元以下。 據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披露,此次集采擬中選產品平均降價70%左右,其中人工晶狀體類耗材平均降價60%,預計每年可節約費用39億元。本次集采已覆蓋人工晶狀體所有類別的全系列產品,會顯著減輕醫保和患者負擔。”
黨光福教授表示:“這不僅是醫療行業的重大變革,也極大提升了患者福祉。我們期待更多先進技術功能性晶體的更廣泛應用,能夠為更多老花白內障患者帶來清晰的視界和更優質的生活質量。”
通過波前重塑景深延長型人工晶體技術引入和醫療政策利好,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正逐步改變著許多人的生活,使他們能夠在晚年繼續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熱愛,享受每一個清晰可見的美好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