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煙臺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三核引領 煙臺擔當”主題系列第六場新聞發布會。煙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鵬,煙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于琳就媒體關心的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發布會現場發布會現場

 

 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

  山東廣播電視臺:煙臺山海相依,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在城市規劃建設方面是如何統籌山、海這兩大特色資源,更好地融入城市公共空間,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呢?

  煙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吳鵬——

  2025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深入發掘利用煙臺市豐富的山海資源,以大南山生態文旅產業基地建設和濱海文化旅游產業帶打造為抓手,結合26個市級重點項目推進實施,重點對大南山生態文旅資源進行包裝策劃,對濱海一線文旅資源和服務設施進行提升,在硬件設施、軟件服務、管理水平、創新能力等方面破題攻堅,打造可玩可賞、可停可游的城市山體公園體系和主題鮮明、場景豐富、公共服務設施可觀可感可及的精品海岸,豐富市民游客山海旅游體驗感、獲得感、幸福感。

  圍繞大南山生態文旅產業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山海步道二期建設,通過山海步道串聯起大南山的各處美景沿線,打造3處觀景平臺,建設6個休閑驛站,讓游客能從絕佳視角盡覽大南山的秀麗風光與城市的繁華景致,并提供舒適的休息、交流空間。年內完成山海經水文化公園建設,為廣大游客呈現別具一格的文化休閑勝地。做好公園相關配套建設,精心打造芝罘中學西側、萊山區第二實驗小學西側等公園重要出入口,細致開展公園路網體系與防火設施建設,建立完善的路網體系,實現2025年防火季前不封山,保障大家游玩的便利性與安全性。另外,還將組織“南山大穿越”活動,提高市民游客對大南山中央山體公園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讓大南山成為城市生態文旅的閃亮名片,吸引更多朋友前來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圍繞濱海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秉持高質量發展理念,編制完成水上運動中心設計、芝罘島詳細規劃等多個極具標志性的區片和節點規劃,為濱海文化旅游產業帶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聚焦文化旅游服務設施與服務水平的提升,實施煙臺大學示范段和第一、第二海水浴場等重要濱海岸段的綜合提升,全方位優化游客在此處的游玩體驗。穩步推進旅游大世界、世界設計公園兩處旅游碼頭的建設,有力確保崆峒勝境項目的航線需求,進一步拓展濱海旅游的深度與廣度。山海步道濱海段建設也正按計劃有序開展,力爭于2025年“五一”前實現基本貫通,通過步道系統,巧妙地串聯起濱海一線的特色景觀節點,極大地豐富濱海旅游觀光體驗,打造出獨具魅力的濱海文化旅游名片。

  

       煙臺市融媒體中心:煙臺作為聞名遐邇的礦產大市,礦產資源豐富,在當前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趨勢下,在涉礦監督管理方面的工作情況如何?

  煙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于琳——

  礦產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但同時,其開發建設必須秉持科學、規范、可持續的原則,這也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強化礦產資源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目前,全市礦山建設正逐步朝著綠色、高效、安全的方向穩步邁進,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大力實施綠色勘查,打造“煙臺樣板”。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礦產勘查階段就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立項、設計、實施、驗收及探礦權日常監管全過程、各環節,組織駐煙地勘單位、科研院所等研發應用一基多孔、鉆探現場油污收集與泥漿不落地工藝等先進的綠色勘查工藝與技術方法,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截至目前,煙臺市有2個項目入選國家級綠色勘查示范,3個項目入選省級綠色勘查示范,6個項目入選省地礦局綠色勘查典型案例,入選數量均居全省前列。2025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還將在市級開展綠色勘查示范項目評選,優中選優,積極推廣應用綠色勘查優秀經驗做法,實現礦產勘查與生態保護和諧共贏。

  推進綠色礦山建設,譜寫生態經濟樂章。不斷加大綠色礦山建設力度和步伐,提高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以三山島金礦、夏甸金礦為代表的國家級綠色礦山為帶動,鼓勵礦山企業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實現“礦區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字化、安全生產標準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礦區社區和諧化”的綠色礦山。目前,煙臺市已建成綠色礦山27個,年內至少建成綠色礦山16個,年底前煙臺市綠色礦山數量將達到90%以上。

  落實礦山修復,重塑綠水青山風貌。近年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扎實推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累計完成355處廢棄礦山修復工作,修復面積達3892.44公頃。礦山區域的植被覆蓋率顯著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逐步顯現。2024年,成功爭取山東黃渤海海岸帶(煙臺段)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成為全國首個“海岸帶”礦山修復示范工程和全國首個“陸海統籌”礦山修復示范工程,獲省級以上財政補助資金4億元,將利用3年時間組織做好項目實施,治理廢棄礦山面積1052公頃,示范帶動全市生態保護修復水平提升。2025年,將持續推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年內將完成治理面積560公頃。

  

       膠東在線:在保障建設項目落地過程中,土地規劃服務專員發揮了哪些關鍵作用?

  煙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吳鵬——

  為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讓土地規劃要素保障效率實現質的飛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探索,推出了土地規劃服務專員制度體系。2024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為G228改建、華能電廠等首批25個省市重點項目“一對一”配備包保領導、服務專員,提供全鏈條協調、全流程幫辦。土地規劃服務專員制度以高質量、高水平的自然資源要素供給,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根基。

  一方面,聚焦重點項目推進的實際需求,精心開展定向選配服務專員工作。摒棄傳統的職責局限,讓服務專員打破邊界,真正做到“一對一”“全流程”跟蹤協助項目推進。專員們要熟練掌握建設項目從立項、土地轉用與征收、供地、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直至不動產登記的全鏈條審批流程,強化各個環節之間的緊密銜接,杜絕出現“推諉扯皮”“流程卡頓”等現象。例如,項目規劃審批環節的前置,項目立項批復后專員提前介入,主動與項目方溝通對接,協助同步開展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不動產權證和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的辦理,推行“四證齊發”。同時,專員還會實時跟進審批進度,遇到問題及時協調解決,通過這樣的貼心服務,助力重點項目能夠高效、順暢地落地實施。 

  另一方面,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以真實有效的項目開工作為關鍵依據,科學合理地配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在此過程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落實分級分類保障舉措,對不同類型、不同重要程度的項目進行精準分析,突出重點項目,實現土地要素的精準配置。無論是關乎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還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類項目,只要符合條件,都能做到應保盡保,全方位支撐項目新增建設用地需求,讓那些優質項目在煙臺能安心落地、敢于落地、快速落地,為煙臺市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未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繼續完善這一制度體系,讓土地規劃服務專員在城市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來源:煙臺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