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發生的校園悲劇提醒我們,心理教育實在不能再拖了。家長尤其是學校必須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能得到科學的心理教育、干預和援助,在矛盾和沖突面前學會克制,在遭遇心理問題時知道如何排解,而不是動輒暴怒、釀成悲劇。
因為被叫了外號,青島某高校大三學生張某和同班同學黃某起口角并爆發沖突。張某拿起啤酒瓶,猛擊對方頭部后,持啤酒瓶斷碴朝黃某頸部刺去,最終導致黃某受重傷昏迷4個多月。5月22日,市北法院對這起案件進行宣判,被告人張某以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9年。在法庭上,后悔不已的張某當庭給父母磕頭,連嘆對不起養育自己的父母,更對不起自己傷害的同學。
一股失控的情緒、一次不計后果的沖動,將兩個年輕人的未來砸得粉碎,也徹底擊垮了兩個家庭?纯捶ㄍド贤纯蘖魈榈膹埬、醫院里躺在床上的黃某,所有人都應警醒:沖動這個魔鬼一旦被恣意放縱,在傷害他人的同時也會吞噬自己,如此悲劇不可不鑒。
更讓人感慨萬分的是,當事雙方并非感情毫無交集的陌生人,而是本應親密無間的同窗和室友。一般來說,在大學里,一個宿舍的兄弟或姐妹,在一起時間最長,彼此也最了解,感情往往比其他同班同學還要親,很多人在此結下了一生的友誼。正因如此,上世紀90年代老狼的一曲《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響徹大江南北并傳唱至今。室友之間這種單純而濃烈的情誼,是很多畢業生內心深處不輕易觸碰的柔軟。
所以,9年之前,對舍友舉起錘子的馬加爵,震驚全國 ;今年4月,復旦大學研究生黃洋被同宿舍人員投毒致死一事發生后,無數人更扼腕不已。一些網友甚至紛紛感謝昔日室友“不殺之恩”,此言雖是戲謔,其中悲哀卻盡顯于外——我們的室友關系何以淪落至此,同學之間的小沖突,為何下手如此之狠?
實事求是地說,室友之間,久居一室,不可能沒有矛盾,磕磕絆絆肯定還不少。除了生活中的磕絆,在當前巨大的學習和就業壓力下,許多大學生也很容易產生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另外,如今的大學生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與此前的學生相比,其成長經歷、包容能力和性格等都有很大的變化。諸多矛盾和心理問題交織在一起,讓不少學生在心理和情感上十分脆弱,很容易做出過激的舉動。據辦案法官梁志鵬介紹:此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被告人張某因學業壓力、同學關系、未來發展等問題,時常處于焦慮不安狀態且得不到疏導和排解,導致其異常敏感、易怒,此時同學黃某的一句玩笑話,成為他宣泄壓力的出口。
有了心理問題不會也無法找到合理渠道排解,這是不少學生自傷、傷人案件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對孩子心理方面的教育、干預和疏導,一直不夠重視甚至完全空白。屢屢發生的校園悲劇提醒我們,心理教育實在不能再拖了!
一次沖動,9年的牢獄生活 ;一句玩笑,一輩子的身體創傷。我們希望,張某經過此事后,能明白“克制”的重要,并在服刑期滿之后重新開始新的生活;躺在病床上的黃某,能快快恢復健康,重新走進學校。我們更希望,家長尤其是學校,能更加重視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讓所有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能得到科學的心理教育 、干預和援助,在矛盾和沖突面前學會克制,在遭遇心理問題時知道如何排解,而不是動輒暴怒,釀成悲劇。本報評論員 楊祥璽本報評論員 楊祥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