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水果攤因為一張照片而在網絡上躥紅。走紅的原因是水果攤在復旦大學附近,而攤前的廣告板上還用大字寫上“答辯水果專配”的字樣。“答辯水果”是什么?一時間引發了眾多人猜測。
無獨有偶,在中國人民大學一場研究生答辯會上,會議桌上擺放了四份果盤,桌邊坐著正準備論文答辯的某研究生。據介紹,桌上的果盤都是研究生們自費采購的,這種“答辯水果”已成為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現場的標配,不僅越來越豪華,且浪費嚴重。
其實,任何一種現象流行的背后都有可能是一種關系或者是一種文化生態的反映。答辯水果的出現和走紅恰是當今大學師生關系和學術生態的一次折射。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上世紀中國另一所著名大學流行的校園文化——西南聯大的泡茶館。西南聯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學術研究氛圍除了泡茶館外,更多地反映在了教室、演講臺以及師生日常的點點滴滴生活中。有不少日后有學術大成的學者回憶昔日老師對自己的提攜。從他們的文章里,人們看到的是教師對學生生活的關照,是教師對學生學術的一絲不茍,是學生對為人師者人格和學術的景仰。
反觀當下的大學,一個論文答辯難道也要靠走“人情路線”了嗎?學生這樣做,是對自己的學術實力不自信呢,還是對導師人格的不尊重呢?遺憾的是,盡管有導師私下表示不贊成,但人們并沒有看到導師叫停的聲音。不知道這樣“蔚然成風”、若干年過去后,會不會有哪個學生就此撰文回憶老師們千姿百態的吃相呢?
大學之大,靠的是大師而不是大廈;教授的尊嚴靠的是大師的人格和學術素養;學生也一樣,如果把心思過多地花在了“人情公關”等小聰明上,即使在老師的關照下論文能僥幸過關,最后吃虧的是誰呢?曾聽過不止一人感嘆大學四年乃至研究生幾年后并沒有學到真正的東西。這其中的責任,又由誰來承擔呢?
“答辯水果”走紅,能否激起一次有關大學精神的再討論?線教平(北京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