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廂反價格壟斷的法律之劍適才出鞘,那廂遭反壟斷調查的洋奶粉——惠氏奶粉立即主動“認錯”,其動作之快,令等著看發改委笑話的輿論一時半會“堵得慌”。
國內輿論的確已非常充分地實現了多元,聞國家發改委啟動針對洋奶粉的價格壟斷調查,筆者讀到的明確表示支持調查的評論文字著實不多。對此項反壟斷調查提出各種質疑的評論文字倒著實不少。盡管輿論的傾向性有點不可理喻,但常言“矯枉過正”在輿論形成過程中也同樣存在,故而對此“不正常”也當以正常視之。
在被媒體公開點名的五家洋奶粉中,除惠氏奶粉在第一時間宣布先綜合降價11%,并“積極配合發改委調查”外,多美滋等洋奶粉也通過媒體放話宣稱“正在積極著手準備產品降價方案”。更有意思的是,主動實施“價格整改”的還包括并未被公開點名的國內品牌奶粉。譬如貝因美奶粉除主動下調奶粉價格外,也發公告宣稱“公司也在積極配合發改委調查”云云。
欺軟怕硬是人的通性,企業不分姓“洋”還是姓“中”,也是由“人”組成的。因此,有評論認為,在“強勢的中國政府面前,光講市場理念顯然是行不通的”。如果筆者沒猜錯,這類評論的說理邏輯似乎是,政府的強權總會壓倒乃至取代依法行政的理念。
由于發改委在宣布實施反價格壟斷調查時只聲稱“已初步掌握洋奶粉價格壟斷的部分證據”,但并未向社會詳陳這些證據的具體內容。故而又有輿論拿“信息披露不充分”散布“發改委有違法行權之嫌疑”。
筆者的一個基本看法抑或判斷是,以上無論從邏輯到推斷,都經不起人們就此作一冷靜而客觀的分析。
從發改委的角度,整治洋奶粉亂象,扶持國產奶粉所打出的一整套“組合拳”,從立場到意圖都是正常人所能直接體察的。雖說對洋奶粉實施反壟斷調查只是整治洋奶粉亂象的其中一招,但在輿論對政府依法行政已高度計較的今天,發改委及該委的法律顧問團隊,肯定在事前對已掌握的部分證據進行過多角度的法律論證。可以肯定的是,倘若事前沒有走過這道必走的評估程序,并向國務院分管領導匯報請示,發改委斷不敢輕率造次,只憑情緒就草率行事。筆者不敢說發改委此前所進行針對不同行業企業的反價格壟斷調查是無懈可擊的,但筆者更不敢茍同發改委此前的同類舉動都是意氣用事的。
同樣,惠氏也非“省油的燈”。其在主動降價并“積極配合發改委調查”前,對自身及同行的“價格作為”是否構成價格壟斷,同樣請法律顧問團做過多角度的評估。也即,其自身是否在價格制定和價格執行過程中有違中國《反壟斷法》,心里是非常清楚的。但不管如何,其聞調查而主動采取降價之“危機公關”手段,力圖化“被動”為“主動”的態度,總歸是可取的。至少在惠氏等中外奶粉看來,此時再硬頂肯定不可取,主動配合反壟斷調查,至少在接受處罰時可能令發改委考慮其“態度因素”而有所“區別對待”。
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之后,洋奶粉吃香而國產奶粉吃癟,以至于洋奶粉得寸進尺抬高價格到離譜,并繼而發展到中外不法企業內外勾結,令市面上假洋奶粉充斥坑害中國消費者,是發改委最終決定啟動針對洋奶粉價格壟斷調查的必然因果。但這一做法包括一系列的整治洋奶粉舉動,并不能就此扭轉國產奶粉的市場信譽危機。筆者以為,這一條包括發改委在內其實都是清楚的。故而,輿論沒必要將整治洋奶粉亂象與力挺國產奶粉信譽作直接掛鉤。換言之,即便整治行動本身的確隱含有這樣的心思,國產奶粉能否借此打一場信譽翻身仗,那得看國產奶粉的造化。所以,盡管洋奶粉見“硬”就服“軟”,但討論分析這件事,還得一碼歸一碼。(作者系上海財經評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