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和二奶,小三和商人,一夜情和燈紅酒綠下的普通人……糜爛的性道德終于攻占了最后一個陣地——創造最多財富最富有生氣的農民工,淪陷在“臨時夫妻”里,成為派出所里的常客。(《溫州晚報》6月23日)
說起來這是一件讓人很容易理解的事。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的數據,全國農民工數量2.6多個億,其中外出農民工超過1.6個億;如此巨量的農民工(其中不乏年富力強的),孤身一人經年累月背井離鄉,女的情感無所依托,男的生理需求不能宣泄,于是,“臨時夫妻”似乎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據《現代金報》的調查,對于“臨時夫妻”,雖然也有一些網友譴責,不同意“生理需求”的托詞;可是更多數的人,選擇了同情和理解——“我們每個人包括農民工都有性的權利。農民工這種臨時夫妻,我不贊同,但是我很同情”——這樣的觀點,極具代表性。何況,正如本文開頭就提出來的那樣——性道德的糜爛已經無以復加,這樣的背景下,誰能夠僅僅指責他們呢?難道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在找不到底線的社會里,誰都變得麻木,什么事都可以當做習以為常。將心比心,就如那位網友所說,就當做個體性權利的伸張吧,當做是人性的解放吧,畢竟我們身上有著“存天理滅人欲”的枷鎖。
可是,我們的鴕鳥思維,無法防止“臨時夫妻”所帶來的對社會肌理的嚴重損害。最明顯的是,搞“臨時夫妻”的,不一定就是“情感依托生理需求”的,其中不乏趁機渾水摸魚獵艷的流氓:新近又找了一個什么樣的人,成了他們向朋友炫耀的資本。同時,當打工者“朋友中10個有9個找過”,“臨時夫妻”成為朋友聚會中的一道“風景”,成為一種“時髦”時,反過來挾迫一些本來尚能堅守的人,在廠區里“到處都能看到接吻”后,只好哀嘆:真的不知道能不能把握得住。
至于那些必然會產生的社會問題,且不提“經濟糾紛、家庭破裂、情變傷(殺)人”,及報道中說的成為“派出所的常客”諸如此類,單單是因為“臨時”而平和分開的夫妻,所留下來的支離破碎的家庭,就是社會所能承受之重嗎?家里的老人孩子怎么辦?尤其是孩子,本來是帶著“父母為了更好的明天”的信念而留守,轉眼之間,現實卻是父母“臨時”掉了。他該對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家庭、這樣的社會留下怎樣的認知?長大后又將會做出些什么?
家庭,一個個穩固而幸福的家庭,是一個社會能夠穩定而健康存在的堅厚基石,而現在,因了全民的性狂歡,即使最后一道防線——樸實的農民工都已淪陷……我無法想象這樣的社會將要怎樣結尾。
可惜的是,這個問題的解決,雖然專家、網友紛紛支招,如政府(企業)為農民工提供夫妻房(廉租房)、擴招夫妻工、為務工子女提供就學、實行帶薪探親假等等,雖然也都是一時之選。但如果要“釜底抽薪”,那是非完善了戶籍制度不可。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方案,卻只怕又如務工子女同城就讀得問題那樣,整整一代人都無法妥善解決,自是無法救得了“臨時夫妻”這火燒眉毛的近火。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如果僅僅從滿足人的欲望出發,一味追求一己之私的“權利”,那么人只能和獸比肩,而不能稱之為“社會人”。所以,就像權力必須被關入牢籠那樣,人的欲望顯然也要被關入牢籠。所以我覺得,在務實采取可行措施的同時,首要的必須還是“務虛”——把同情藏入心底,把“不贊同”大聲地喊出來:道德上施壓、法律上嚴懲!只有將道德和法律這兩道金箍先緊緊地套上去,才能咒得住“臨時夫妻”的心猿意馬,才能期望今后的“修成正果”。當然,為了公平,為了未來,誰都應該被套上這兩道金箍。 (文/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