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拍賣牌照到搖號限購,再到尾號限行,在我國最早始于1994年的各類以限為主旨的治堵政策從出現至今已有19年。與此同時,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各大城市的交通擁堵仍在不斷惡化,對此類政策的批評聲也不絕于耳。“限”,難道真的是治理堵城之困不可避免的陣痛?“限時代”之后,中國城市的治堵之路又該去向何方? 記者 高家濤張汝華,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建筑學系副教授,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學術帶頭人。
治堵是一個綜合性難題,不管是限,還是對柔性公交的探索,都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都是以不同的手段調節人們的出行方式。除此之外,建立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環境,倡導人們綠色出行的理念,都應是治堵的題中之義。
【以限治堵】上海車牌拍賣一“過渡”就是19年堵,似乎已經成為中國大大小小城市的通病,為了“治病”,城市管理者們可謂絞盡腦汁,開出的“藥方”也五花八門。但一個招數常被普遍采用,甚至爭相模仿———“限”。
從拍賣牌照到搖號限購,再到尾號限行,這一以“限”為主旨的治堵政策在我國從出現至今,已有19年。對于此類政策的效果,官方的數據常可用立竿見影來形容,但與此同時,民間的批評質疑聲也從未消失。
1994年,上海市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正式開始對新增的客車額度實行拍賣制度,對私車牌照實行有底價、不公開拍賣的政策,這是在我國最早出臺的“以限治堵”政策。在此之前,上海市已就這一政策“試行”了8年。
在政策出臺之時,上海市表示這是一個應對擁堵的“過渡性政策”,但19年過去了,這一政策仍在實行。但這一政策在控制了機動車數量的同時,一個新的問題隨之而來,車牌價格持續“高燒”。自2010年左右至今,該市車牌拍賣價更是進入了“快車道”,從3萬元躥升到今年5月的近10萬元。
民眾戲言,上海車牌已經成為“最貴鐵皮”,而另一問題也隨之而生———黃牛炒作、倒賣嚴重,甚至已經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
與之相似的還有北京,自2008年“試行”尾號限行以來,這一“臨時政策”也一直實行至今。不僅如此,2011年1月1日,北京開始了更為嚴厲的搖號申請車牌政策。“搖號”兩年多來,按照北京市交通委的說法,北京市機動車數量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兩年時間全市凈增39萬輛小客車,不到2010年全年的一半。
與此同時,這一政策的弊病也屢屢被民眾提及———搖號難,難于上青天。及今,搖號中簽率已經降至接近1:100。甚而,媒體曝出“搖號兩年,孩子都生了車還沒搖上”的新聞。此外,雖然新增機動車數量減少,但城市擁堵情況并未得到徹底改善。
不過,雖然以限治堵政策屢受質疑,而“先行試水”的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并未因此擺脫堵城之困,但,另一方面,一些其他城市,甚至包括二三線城市已“按捺不住”。近日,一則消息在網上流傳———天津、深圳等8城也將實行汽車限購。
這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難道,治堵真的只有“限”這一張藥方,還是“限”的陣痛在治堵之路中始終無法避免?
【柔性公交】“限時代”背景下的良性探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汝華表示,城市擁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限的道路資源和日益增大的交通需求之間的矛盾。限之藥方,只能緩解擁堵的進程,減緩這一趨勢的惡化進程,是一種短期的治理措施。
也就是說,以限治堵,只能延緩病情,而并不能根治。既然如此,為何仍有諸多城市熱衷?張汝華表示,相對其他措施而言,“限”的效果更容易快速顯現。
實際上,隨著以限治堵政策的出現,將之質疑為“懶政”的批評聲也從未杜絕———對于決策者來說,相對擴大道路資源、增加公共交通等其他措施,“限”無疑成本低而見效快。張汝華表示,對于治堵來說,“限”也是一種可以采納的措施,但治堵是一個綜合性工程,并不能僅僅依靠這一招,最根本之處仍然在于發展公共交通,倡導人們綠色出行。堵城困局之下,治堵決策者們也已意識到這一問題。日前,媒體曝出北京將實行定制公交的消息,而在成都,每天早上5點~7點實行刷卡免費乘車,引導市民錯峰出行。這被媒體解讀為在“限時代”之后,對于治堵的一些嘗試和探索。張汝華表示,定制公交也好,免費公交也好,都是對公共交通的一種柔性擴張和補充,這是好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索的同時,必須充分考量公眾的意見,考慮到此類措施的后果和應對措施,只有這樣這些探索才能走的更遠。 對于治堵而言,類似的探索其實也已屢被提及,甚至在一些地方已經實行。但就實際情況來說,效果似乎并不盡如人意,有的甚至以鬧劇告終。在成都之前,湖南省常寧市已于2008年7月1日起在市區開通了免費公交線路。數年過去,常寧市官方介紹,“日平均減少1萬臺以上車輛在街上跑,擁堵狀況減少10%”。但同時,免費公交也帶來了其他問題,每年逾600萬的財政投入給這個城市帶來沉重壓力,過于擁擠的公交也存在著安全隱患。此外,在擁堵嚴重的廣州,也曾推出公交免費,但終因擁擠不堪安全難保而導致民意喧嘩,最終政府叫停。與之類似的是,2005年,福建石獅市政府開通5條覆蓋主要城區的免費公交路線,運行不到一年便宣告流產。
【題中之義】公交優先要量更要質在此類探索中一個共性是,對于一些小型城市,免費公交運行的不錯,但在一些大中城市,類似舉措往往只是曇花一現。追究其中原因,顯然,當地政府財力與人群需求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有專家曾表示,雖然有的以失敗告終,但不可否認,免費公交等舉措仍不失為治堵在“限”之外的一劑良藥,之所以在有些地方失敗,也并非方向不對,而是政策在出臺前并未完全考慮到實際執行后果。
張汝華也對本報記者表示,不管是定制公交,還是公交免費,都可視作一種良性探索。在國外一些地方,常采用區間公交、社區小巴等交通形式,這些都是對公共交通系統的良好補充。
但需要提醒的是,發展公共交通的意義并不僅局限于此。“衡量公共交通的發展優劣,一個是路權,一個是服務水平。如果不能予公共交通充足的路權,即便有免費公交,也跑不起來,仍然會存在擁堵。在同樣擁堵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選擇開車出行”,張汝華說。路權優先,并不局限于道路資源。張汝華認為,雖然各地都在倡導公交優先,也開辟了專用車道,但在一些地方,包括濟南,公交專用車道或者太少,或者“專用不專”,社會車輛夾雜其中,公交快捷性仍然未能完全體現,“如果城市的道路空間能夠拿出一半給公共交通的話,那么整個交通就會得到改善”。
“另外一個問題在于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提升公眾出行的舒適度”,張汝華說。換言之,公共交通發展,在注重量的同時,也要注意質的提升,快捷、方便是其一,而乘客的舒適度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考量。
他認為,治堵是一個綜合性難題,不管是限,還是對柔性公交的探索,都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都是以不同的手段調節人們的出行方式,從而達到調節道路流量的目的。除此之外,建立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環境,倡導人們綠色出行的理念,都應是治堵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