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校方首次要求,新生在暑假期間閱讀《弟子規》并寫讀后感。中大哲學系知名教授袁偉時發表評論《中山大學的新“笑劇”》,提出尖銳批評(8月21日《羊城晚報》)。
天熱,“暴脾氣”很多。于是中大的《弟子規》,莫名其妙就火了。吹捧者說這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好事兒,鞭笞者說這是復古糟粕的腦殘之舉。反正各有各的說道,也都鏗鏘有理。中大袁教授指出了《弟子規》的負面意義:譬如一本17世紀的蒙學教材,一下子上升為大學生必讀的“經典”,力度太大了;又譬如其間三綱五常的思想確實不少——而“培訓奴性十足的馴服工具,還是培養獨立自主的公民,這是前現代教育和現代教育的分水嶺。”
中國的很多公共事件就是這樣,旁觀者打雞血似地各說各話,就是聽不得、也不會聽聽當事人怎么說的。8000份《弟子規》的“悅讀感”已交到中山大學有關人士手中,少則幾百字,多則兩三千字。作為非硬性考核的入學前隨感,一定有虛與委蛇的,一定也有費心巴力的。有兩點是肯定的:一是千萬別把大學生當做三歲的孩子,都不傻、精著呢,且不管是不是真的通讀熟知,即便看到其間的價值謬誤,恐怕也不會神經大條地一味“歌而詠之”;二是如果今天的大學生,都不能讀出《弟子規》中的精華與糟粕,這接下來幾年的書念下來,恐怕也讓人擔憂。高校也好、社會也罷,總不會一直拿出“潔版”的書來給他們讀吧?他們的朋友、他們的師長、他們的游戲、他們的生活……有24小時的“知心姐姐”隨時“指路”?
不過就是讀點古文,需要那么驚心動魄嗎?一者,且不說數典忘祖的現代文化流弊,就算培養點漢語言的語感,偶爾讀點古文,也不算什么丑事。傳統文化,沒必要敝帚自珍,但也不至于妄自菲薄。一翻古書就說人迂腐的,就好像清明掃墓非要說人家封建迷信了。這樣的教條思維,恐怕才是最大的冥頑不靈。
二者,我們經常說高校要去行政化,呼吁自主權,但每次高校弄點創意,總要一批到底,這究竟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抑或是骨子里葉公好龍而已?大學里開了“爬樹課”,他們要罵;大學里開了“淑女班”,他們也要罵;大學里裝不裝空調,正反都能罵……就像有論者說的,“是有那么一些人,凡古籍就批判,我想問,你們都為國人塑造了什么樣的精神文化?我們的信仰到哪里去了?”破而不能立,這就是輿論對高校建設的情緒化思維。
中國人讀的書,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古文也好、現代文也罷,在開學前逼著孩子休閑游戲之余看點書,就算一不小心沒開好書單,咱批評得也該文雅客氣點兒吧?只怕更多其他學校,還心無旁騖地在忙著算進賬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