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很多湖南邵陽市民都接到了一條短信。短信是邵陽市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發來的。短信中稱,邵陽人要說邵陽好,家鄉才能真的好。請接到省里民意調查電話,同時給出了客觀公正、積極評價的市民,憑通話記錄可以領取300元誤工補貼。 (9月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省里民意調查的目的,本是了解基層真實社情民意,為科學決策、政府效能評價提供依據。結果邵陽市相關部門給市民群發短信,要求接受民意調查的市民說邵陽的好話,且市民可以憑“好話”通話記錄領取補貼。這不是慷財政之慨收買民心,花錢買“好話”嗎?民意如此被滿意,實際上是對真實民意的嘲諷。
其實,群眾被滿意、民意調查作假,是一件皇帝的新裝。江蘇省曾在對南通市的啟東、海門、通州等地全面達小康情況進行隨機電話民意調查時,當地干部就要求受訪群眾按照事先發放的標準答案回答提問,不少中小學放假一天,讓學生背熟答案“協助”家長應對電話調查。陜西省武功縣貞元鎮為上級電話隨機調查擬定了“好、滿意、到位”等標準答案,讓中小學生把傳單帶給家長……
《瞭望新聞周刊》曾有報道說,部分地方干部樂于“安排性調研”,導致基層情況失真。在警車開道、層層陪同調研的狀態下,領導干部很難看到實情、聽到群眾的真話,不僅無法聯系群眾,反而因種種擾民行為引起一些群眾的反感。“調研基本靠排演”損害了黨風,更影響了決策的科學性。
某些地方某些部門為了政績需要,自導自演民意調查把戲,以領取數百元補貼為誘餌收買群眾的“好話”,無疑不可取。不僅媒體要曝光,上級有關部門要啟動調查、問責程序。不知從何時起,調查之前發通知,幾乎成了慣例。發通知自然給工作不扎實者提供了弄虛作假的機會。有些地方平時工作抓得不到位,臨時抱佛腳做表面文章,挖空心思討好調查組。邵陽市給市民群發短信、上門做工作,花錢買群眾的“好話”,就屬于這種情況。
民意調查本來就該實事求是,有人說好話,也有人說壞話。無論是調查者還是被調查者都要有聽取“壞話”的雅量。如果政府工作做好了,何須擔心群眾說壞話?相反,如果民意調查結果整齊劃一,被調查者統統說邵陽的“好話”,不蹊蹺嗎?
花錢買“好話”緣于有人不自信。因為相關調研、調查結果關系地方形象與官員政績,官員受政績利益驅動熱衷擾民、造假。雖然群眾對數百元的“好話”補貼并不領情,還將此事捅到了媒體,但是,還有多少地方津津樂道于此呢?面對“被好話”的現實,僅有曝光批評遠遠不夠,創新政績評價體系,打破權力魔咒,監督問責給力,十分必要。創新檢查評價機制,改集中檢查為不定期檢查,改電話調查為入戶調查。少看匯報表演,多聽聽群眾怎么說。
□葉祝頤(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