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昨天前往文萊出席東盟系列會議及東亞峰會,并訪問三個東南亞國家。李克強緊接著習近平出訪東南亞,使中國與除菲律賓外的東盟國家都實現了今年以來的領導人訪問或互訪。美國總統奧巴馬因國內事務缺席在東南亞的兩場峰會,更凸顯了中國的地區角色。
奧巴馬稱“中國或許樂見”他的缺席,然而中國可沒美國人想的那樣天真。一次缺席不會導致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坍塌,中國人對長期與美國在東亞保持“復雜接觸”有充分思想準備。
中美都應接受對方在東南亞的強有力存在,并且不以排斥對方為各自東南亞外交的目標。中國對東南亞的影響首先是地緣性的,中國的一些優勢總會讓美國感到鞭長莫及。其結果是,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隨著中國經濟總量持續攀升,中美對東盟的貿易差距肯定會進一步拉開,這會不斷影響外界對中美在東南亞影響的評估。
然而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對應了東南亞一些人對中國崛起的擔心,它扮演“平衡中國”的角色符合地緣政治的規律。對這種赤裸裸的“博弈”,中國人感覺不舒服,但也沒什么可說。
關鍵是應當為這種博弈保持較為寬松的氛圍,無論中美,還是地區國家都不應把它搞成一決勝負的“拔河”。中國致力于和平發展,官方連“和平崛起”的說法都不愿意用。應當讓時間來消化問題和各方的擔心,中美都不宜急于給對方的行為定性。
東盟是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東盟“周圍”大國林立,但東盟在亞洲政治格局中長期扮演主導性角色,這同中國的鼓勵和配合有關。東盟處于其在亞洲發揮最大作用的時期,如果中國是“霸道的”,這一局面完全不可能出現。
中國同幾個東盟國家有南沙島礁爭端,中國的實力不言而喻,但中國沒端出實力對抗的姿態,始終強調合作共生,這是保持南海糾紛不走向沖突的基礎。相關南沙島礁主權聲索國也應低調行事,不應走借外力對抗中國的道路。只要理性和大局觀能重回南海,這一地區的長期和平與穩定就不難實現。
對奧巴馬缺席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雖不應做戰略意義延伸,但它的確是一個信號:美國推行其亞太再平衡戰略需要大量財力和精力,然而華盛頓在這兩方面都顯捉襟見肘。美在亞洲“平衡中國”是可能的,但要它“遏制中國”,無論華盛頓的精英還是美國的盟友,都不應做過高期待。
其實中美都有興趣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它將是整個亞太甚至世界的福音。不僅中美最高層應努力,更需要兩國社會全面配合。當然,“中美之間”的那些國家和力量怎么做也很重要。像菲律賓,一直想把其與中國的島礁主權摩擦轉變成中美軍事摩擦,還有日本想拉美國成為釣魚島爭端的參與者,做這種規劃的都是短視之輩,他們決不會成為贏家。
東南亞既是中國的地緣政治前沿,也是屏障,這里國家多,與中國利益相關性強,但現實摩擦和歷史糾葛也多。長期同東南亞保持良好關系將考驗中國的戰略構建能力和外交實施能力。中國的南海島礁主權不能丟,但中國也不能成為東南亞人眼中的“兇神惡煞”。中國處處都要走出創新之路,包括對外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