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論
三中全會對改革頂層設計,最大的突破在于明確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改革本身有了制度保障。過去長期存在的改革“議而難決、決而難行、行而難破”的格局有望得到根本性轉變。
關注十八屆三中全會系列評論之一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在萬眾矚目中公布。正如人們所預期的,這次會議對歷史新階段的全面改革做出強有力的頂層設計。
從公報內容可以看到,即將出臺的全面改革決定,將有多個方面的歷史性突破,有可能形成未來5-10年改革強大動能。尤其重要的是,這個決定對改革做了全方位、系統化的頂層設計,突出體現在改革目標、改革總體部署、改革時間表、改革重點領域、改革統籌協調等方面。
在改革目標上,頂層設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目標,使改革廣度與深度有了全面的突破;在改革總體部署上,頂層設計突出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建六個領域改革,并且每一部分均有相應的具體改革任務措施;在改革時間表上,頂層設計提出了“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時間要求。
除了這幾方面的頂層設計外,這次會議最大的突破與亮點在于,明確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以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過去我們在改革上不是沒有好的思路,不是沒有好的方案,但改革總體進展與社會需求有比較明顯的距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在具體實施層面上面臨相當多的掣肘。有沒有一個頂層設計、統攬全局的協調機制,對改革突破至關重要,也對理順改革進程中多方面的關系有重要作用。
一是理順“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改革既要有頂層的戰略設計,也要有基層的實踐探索。改革實踐中,不少地方、企業、社會在多方面有積極的改革探索,但相當多基層探索很難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一個改革協調機制。三中全會提出“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而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上接“天線”,下連“地氣”,是破解這一困境的利器。
二是理順改革進程中的利益關系。新階段改革最大的特點是,利益因素全面彰顯,利益掣肘矛盾也日益突出。某些地方利益、行業利益、特殊利益等,成為改革突破的強大阻力。無論多好的藍圖,無論多宏偉的目標,如果不能建立改革有效的協調機制,不能讓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在現實中必將走形變樣。教育改革、醫療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莫不如此。建立高層次改革協調機制,是打破利益掣肘不可或缺的途徑。
這次全會提出建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最重要的是給各方釋放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即:頂層設計、頂層推進、頂層監督。這也意味著,全面深化改革本身有了體制保障,改革本身有了制度保障。由此,過去長期存在的改革“議而難決、決而難行、行而難破”的格局有望得到根本性轉變。這將成為中國未來5-10年最大的紅利。
相關報道見A04-A17版
(原標題:以系統化“頂層設計”突破改革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