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稱,“神舟十號”飛船的發射時間已初步確定為11日下午5時至7時左右。目前,神舟十號飛船、長征二F遙十火箭組合體,已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技術區轉運至發射區。
精確時間需發射前四小時確定
“在這個時間段發射也已經形成慣例了,當然最重要的不是慣例,而是有嚴格的科學依據。”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裝備部負責人谷鵬程告訴記者,發射時機的選擇要考慮到各種各樣可能影響到發射的因素,而氣象因素往往是最關鍵最直接的決定性因素。
所謂“發射窗口”,是一個專業時間概念,即允許運載火箭發射的時間范圍。由于神十要和“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對接,發射前就需要根據天宮一號的飛行軌道,計算時間,在此時間內,神十需要在發射入軌時和天宮一號處于同一個軌道面。而如果錯過了最佳發射時間,調節軌道面則需要耗費大量燃料。
據業內人士介紹,發射窗口確定后,具體什么時間發射,還需要根據發射前6小時天宮一號的運行軌跡來計算,而最精準的時間則需等到發射前4小時才能最終確定。一旦確定了這一時間,火箭必須分秒不差升空,即“零窗口”發射。
而之所以選擇這一時間而非更晚,是因為此時還可以讓飛船在上天后,可以在陽照面出現。不過,雖是傍晚發射,但是完全不會影響觀看和指揮效果,因為傍晚7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天依舊大亮。
男航天員五選二
本次乘坐神十升空的3名航天員將在太空飛行15天,比神舟九號增加兩天。由于航天員人選將采用兩男一女的搭配模式,本次唯一的女候選人王亞平將肯定會成為我國第二名進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員。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透露,根據以往經驗,此次神十也或將沿用此前“以老帶新”的模式選取飛行員。1998年選拔出來的我國首批14名航天員中,除去兩位航天教員,還有五人尚未執行任務,分別為潘占春、張曉光、趙傳東、陳全和鄧清明,他們已訓練了15年,目前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兩位男航天員極有可能從這五名航天員中產生,目前,媒體焦點較為集中的是張曉光。
通向空間站的重要一步
神九標志著我國突破和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而神十將是我國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據介紹,神舟十號升空后,3名航天員將乘坐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進行載人交會對接。
“如果說從‘神一’到‘神九’都屬于研發階段的話,那么‘神十’則是應用階段的開始,這也是更高水平的展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若神十任務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擁有了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這個系統可以為在軌的各類航天器輸送人員和物資。
在具體實驗內容上,神十增加了繞飛,也就是神十飛船計劃繞著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進行繞飛。這一實驗的成功對建造空間站同樣非常重要,因為空間站上可能有多個對接口,飛行器要從多個方向與它對接,這就需要對飛行器繞飛進行進一步考核。
美媒:中國航天缺激情但持續性強
“‘神舟十號’將是中國緩慢但穩步前進的載人航天進程邁出的又一步。”中國“神舟十號”飛船將于近期發射的消息引發眾多國內外媒體和專家的關注。美國“空間政策在線”(spacepolicyonline)網站的編輯史密斯(Marcia Smith)說,“中國航天計劃可能沒有早期蘇聯和美國太空計劃那么有激情,后者的發展速度更快,但是中國似乎持續性更強。”
美國專業網站“太空網”(space.com)則報道,一些關注“神舟十號”的美國專家稱中國穩健的步伐將促成美中太空合作。
“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繼續穩步邁向小型空間站的建設,并在大約10年內完成。”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中國項目主管、高級分析師顧克岡(Gregory Kulacki)表示。他稱,“神十”發射前中國媒體探討了本次任務的所有要素,最引人注目的是飛行計劃的教育活動。3位宇航員計劃向全中國的學生講授太空科學與探索的知識。
“中國目前的載人航天計劃似乎使原本對此持嚴重懷疑態度的美國觀察員們感到威脅減輕了。”顧克岡說,“美國對該項目寬松的態度結合中國載人航天緩慢但穩定的步伐,可能會創造出促成美中太空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