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6月11日消息(記者潘毅 張棉棉)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天(11日)下午17點38分,我國將發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在昨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副主任武平將神舟十號此次飛行任務稱為"應用性飛行"。
武平: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定于6月11日17時38分發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
在發布會最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副主任武平女士宣布了發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的時間:6月11日,也就是今天下午17時38分。隨后武平介紹了航天員乘組: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同時宣布,昨天下午,火箭開始加注推進劑。
武平: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今天下午,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十火箭開始加注推進劑。
與之前的任務相比,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有何不同?武平解釋:神舟十號飛行任務的性質是應用性飛行,將為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提供人員和物資運輸服務,同時也更加注重為空間站建造積累經驗。與前兩次任務相比,神十更加注重驗證和鞏固交會對接技術。
武平:這次任務將進一步驗證和考核載人飛船的生存能力,以及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驗證改進措施的有效性。同時還將進行航天醫學和工效學的試驗,為更長太空飛行積累經驗。
神舟十號飛船計劃在軌飛行15天,入軌后,將先后與天宮一號進行1次自動交會對接和1次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武平表示,神十飛行期間,還將安排天宮一號地板更換、密封圈更換等在軌維修操作,并視情開展飛船繞飛試驗。這些試驗都是在為空間站建造奠定技術基礎。
武平: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進駐天宮一號,并開展航天醫學實驗、技術試驗及太空授課活動。完成組合體飛行后,飛船撤離并返回著陸場,天宮一號轉至長期運行軌道。
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的設計壽命是兩年時間,目前已處于設計壽命的末期階段,是否還能安全可靠地承擔起本次交會對接任務也是發布會上記者關心的問題。武平說,設計時預留的冗余和備份,讓天宮一號依舊能正常工作。
武平:天宮一號研制的時候就已經考慮了相應的冗余設計,并且進行了設備的壽命試驗,通過近兩年來的密切在軌監視和科學維護管理,目前天宮一號所有設備均工作在主份狀態。同時我們對微生物的控制和對微量有害氣體的控制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因此我們對圓滿完成這次任務是充滿信心的。
武平表示,目前,天宮一號運行在預定的交會對接軌道上,狀態穩定,設備工作正常,推進劑等消耗性資源充足,滿足交會對接任務要求和航天員進駐條件。
中央臺記者張棉棉正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據記者了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執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的各系統現在已經完成了綜合演練,而航天員的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前各項準備工作應該已經基本就緒。今天,火箭系統將進入負八小時程序,具體工作將包括火箭上電池的安裝等,這個電池是要支持10分鐘左右飛行的電量。測量方面,在飛行前要通過地面把程序輸入到火箭,各個系統也要進行狀態確認,在發射前不長的時間里,所有的火箭工作人員都要進行撤離,大部分將撤離到火箭技術廠房的空地上,這里是可以看到火箭升空,大概是有150多名工作人員。
據記者介紹,氣象條件直接影響到火箭發射的安全成本和計劃,專家通常會根據不同的情況有所計劃。氣象專家介紹,神四時就曾因為遇到低溫天氣不得不退出。這一次發射運載神十火箭是在夏天,而夏天最怕的就是雷電和大雨,所以這里有對天氣的最低要求:地面的平均風速不超過10米,也就是5級風,最大順時風速不少于15米,能見度不少于10公里。還有在垂直風切電上也就是風速轉折上,一公里范圍內是不能夠大于23米/秒,同時發射場之內雷電也不能夠存在的。
據預測的情況,現在氣溫條件基本良好,首先體現在轉運上,也就是發射時能否開塔的條件。如果是天氣不好,比如風太大,發射板就有可能無法展開,這樣一來垂直轉運的條件就是卡在了10米風速上。除了風速,對于地面大氣的帶電量也有硬性要求,電場要小于10千伏的帶電量,而上升力要小于1分鐘每一千伏的帶電量。這是最低條件,最佳的氣象條件就是少云天氣,少云少于3層云。而能見度要在20公里以上,風速少于8米/秒,這里的天氣是32到34攝氏度,遠遠小于50攝氏度的最低條件,也是非常好。從風速來看,今天是2到3級風,非常適宜發射。今天電場的平均電伏只有幾十伏,遠遠少于10千伏和1千伏,而最大估計不會超過上百伏。今天的能見度應該是在25到30公里以上。專家表示,今天的情況很適宜火箭的發射,他們對此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