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答復人大代表優撫老兵建議及時將困難原國民黨老兵納入保障
建議各地政府重大節慶邀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參加
近日,針對人大代表王敏剛關于優撫抗戰老兵的建議,民政部作出回復,重申符合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與社會困難群眾一樣,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并可優先優惠進入敬老院、福利院。民政部還建議各地黨委、政府在重大節日邀請原國民黨的抗戰老兵參加并慰問。
建議
建議將抗戰老兵納入優撫
今年兩會期間,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大代表王敏剛,在深入調研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近年為關懷抗戰老兵所做工作后,提交了《關于將抗戰老兵列入優撫對象》的建議。王敏剛在建議中指出,因為歷史的原因,許多抗戰老兵還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和關懷。
據了解,成立于2011年11月份的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除延續了此前民間發起的“老兵回家”項目外,還在湖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發起了“老兵關懷計劃”項目,尋找老兵進行走訪、救助等。
王敏剛建議,由民政部牽頭,發起全國性的抗戰老兵登記工作,并將經核實確認后的老兵,納入優撫對象。同時,建議以民間機構作為補充,為抗戰老兵提供精神層面的陪伴等服務,以及為個別貧困老兵提供個性化的幫助等。
回復
符合條件老兵納入社保范圍
近日,民政部以建議答復的形式回復王敏剛代表稱,按《軍人撫恤優待條例》規定,民政部門負責的優撫對象是指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服現役或者退出現役的殘疾軍人以及復員軍人、退伍軍人、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現役軍人家屬。而居住在大陸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不在該范圍內。
但民政部也在答復中表示,將于近期下發通知,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做好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的有關工作,及時將符合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醫療救助、臨時生活救助以及社會福利保障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相應保障范圍。
同時,民政部還表態稱,支持民間機構在關愛抗戰老兵活動中所做的工作,鼓勵相關社會組織和慈善機構在關愛抗戰老兵活動中提供的幫助。
建議重大節慶邀請老兵參加
民政部還在回復中表示,各級民政部門要借助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讓符合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的孤寡對象優先優惠進入敬老院、福利院,支持、鼓勵、引導社會組織,通過接受社會捐助等適當形式,對原國民黨抗戰老兵進行專項幫扶救助。
同時,在舉辦紀念抗戰勝利等重大活動以及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時,建議當地黨委、政府邀請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參加,并予以慰問。
昨天,記者從民政部獲悉,民政部近日即將公布有關原國民黨老兵納入相應保障的具體文件。
解讀
重大節慶邀老兵參加是承認老兵國家榮譽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孫春龍表示,此次民政部將老兵納入社保范圍,雖然實行起來可能還有一個時間段,但表明了政府的一種態度。
孫春龍說,《軍人撫恤優待條例》規定的對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所以,如果要將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優撫對象,需要對相關政策進行修改,“在現實情況下,這是目前政府所能做的最大限度的對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的關懷。”
孫春龍表示,文件中提到的將符合條件的老兵納入到養老、低保等范圍,會惠及很多的貧困老兵,此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這樣開始操作。而民政部回復中最大的突破,在于建議各地黨委、政府在重大節日邀請原國民黨的抗戰老兵參加并慰問。
孫春龍說,根據龍越慈善基金會的調查,在以往,僅是統戰、政協等部門在關注原國民黨抗戰老兵,這次明確提出黨委和政府參與,是重大進步,“對老兵來說,是一份國家榮譽。”
孫春龍認為,這也是向各地政府釋放信號,希望通過各地政府解決這些歷史遺留問題。有了民政部明確的指導思路,一些有主動意愿參與關懷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的地方政府或許會放開手腳、加大力度。
調查孤寡老兵比例達12%
據初步統計,目前黃埔同學會的名冊里,有大約3000名抗戰老兵,預計全國的抗戰老兵應該在2萬名左右,平均年齡90歲以上。更多未被發現的老兵,生活在更偏遠、交通更不發達、志愿者工作難度更大的地區。
一份龍越慈善基金會湖南省調查調研報告指出,截至去年底,湖南全省發現并核實健在的抗戰老兵約533人,其中生活在城市的老兵,工資多在每月1000元至2000元之間;生活在農村的老兵,收入僅有每月55元至60元的高齡補貼或低保。
孫春龍介紹,整體上來說,湘粵贛云貴川等地的老兵數量較多。因歷史原因,很多老兵沒能成家或離異,孤寡老兵比例高達12%,且貧困老兵數量較大,大多集中在偏遠的農村。
孫春龍說,目前除了參加黃埔軍校的老兵,其余老兵大多數沒有入伍證明或檔案,在老兵身份認證上,主要依靠民間歷史知識較為豐富的志愿者實地訪問。
對話
龍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 孫春龍 秘書長 黃曉丹
老兵更需要精神安慰
京華時報:龍越基金會自2011年開始尋找老兵,現在已找到多少名?
黃曉丹:目前已經找到了約2000名原國民黨抗戰老兵,但據估計,有90%的老兵還沒找到。
京華時報:在調研中,老兵們需要什么樣的幫助?
黃曉丹:這些抗戰老兵除了經濟方面的需求,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需求,他們特別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同,政府的認可,有些老兵因為很多原因刻意地想要遺忘這段歷史,甚至都沒有告訴家人。
如果志愿者能夠找到這些老兵,告訴他們其實很多人還記得他們,記得這段歷史,告訴他們民間不會忘記他們,對他們來說將是一種莫大的精神安慰。
京華時報:救助老兵過程中有哪些困難?
孫春龍:最大的困難是資金的壓力。雖然在實際救助中政府也會給予一些支持,但我們所募集的資金對于全國的老兵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有些老兵還沒有等到救助就已經去世了。我們希望社會能給予我們更多的資金支持。
網言
@楊錦麟:好消息,這是了不起的一次實事求是的進步。
@守拙園有機農場:這真是一個遲到的好消息!可惜在世的老兵已經不多了。
@雯斐老鄧:希望能盡快看到政府的實際的實質的行動! 老兵等不起! (京華時報記者 陳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