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英語科目分值將下調,并逐步向一年兩次社會化考試過渡。考試將側重對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側重,突出基礎能力,淡化選拔功能。在中考方面,北京中考方案也將對部分考試科目分值進行調整。其中,語文科目分值將上調,英語科目分值將下降。(相關報道見A05版)
在近期各地密集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當中,人們普遍嗅到了一絲英語教育風向標的異動:不僅北京高考中考英語分值將下降,并逐步向一年兩次的社會化考試過渡;山東高考英語聽力測試也即將被取消;而在江蘇,英語很可能將退出高考,改而以等級形式計入高考成績。種種跡象表明,在被社會各界輪番“吐槽”之后,英語在中國教育體系中巋然不動幾十年的重要地位,正在被動搖。
重視和學習英語原本只是一種手段,卻長期以來被本末倒置地當作了惟一目的。讓英語回歸到一種“有用的語言工具”的本質,讓真正有需要的人去專業學習,允許不需要的大多數只是基本了解,這才是英語教育的應有定位。
之所以我們過去如此重視英語教育,將之推上教育體系的巔峰,說到底還是因為文化的不自信。如今,在重要的考試中,降低英語分值也好,直接取消英語也罷,無疑是對之前過度重視的一種糾偏。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會在教育體系中,將外語置于母語之上。學習母語是公共教育的重點和必須,學習外語則只是個人的愛好和選擇。最近,一套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臺灣必選課教材進入大陸30所中學試點推廣,對此教育部表示“持贊同和支持態度”。降低英語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提高漢語和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位置,這是一個很正確的方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