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MG記者 邵壯 通訊員 周霞 攝影報道
最近,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的男主角兒都敏俊在國內(nèi)火得一塌糊涂,但如果告訴你,“都教授”的祖先可能來自牟平,你信嗎?當然這是個玩笑,牟平不是什么“外星”,但韓國的“都”姓要溯源尋根的話,必須要到煙臺轉(zhuǎn)轉(zhuǎn)。日前,記者通過煙臺市博物館的專家曲菲了解到,都姓在中國的人口排名第330位,其中蒙古支的都姓是中華都氏一個大分支,延續(xù)至今已有600余年,其祖居地就在煙臺市牟平區(qū)姜格莊鎮(zhèn)北頭村。目前,該村絕大部分村民姓“都”,全國各地姓“都”人也大都是先后從這個村子走出去的。
成吉思汗委派必里海掌管寧海州
“中國的姓氏五花八門,每一種都承載了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溯流而上可以找到其祖先最初的發(fā)源地。”對于都姓的起源,曲菲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據(jù)記載,咸豐七年(1857)都氏族人都壽仁編修的《都氏族譜》中記載,必里海是都姓的第一代蒙古先祖。經(jīng)過查閱山東地方志及當?shù)厥藤Y料,《都氏族譜》所記都姓三代蒙古先祖有充分而明確的文獻依據(jù)。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的《寧海州志》卷11:“必里海,海當元初,以功歷遷至都達魯花赤,兼管寧海州諸軍奧魯、勸農(nóng)事。中統(tǒng)元年(1260年),海死,子孫襲其職,遂占籍牟平。焦志云,至今存姓曰都,是其后也。”。
這里所說的焦志,是指明朝嘉靖年間,寧海州同知焦希程所修《寧海州志》。清代修的《登州府志》、民國修《牟平縣志》,均有相同記載,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即當時的寧海(牟平)都姓是元初都達魯花赤必里海的后裔。
朱元璋欽賜必里海后裔“都”姓
關(guān)于必里海以及后裔史料,更需要確切的記載。首先,大蒙古國建立之后,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出身的元軍五部探馬赤軍帥之一必里海,進軍中原平定金軍后,以其卓越的功勛,被元太宗任命為中書省益都路登州府寧海州(轄今山東省牟平、乳山、文登、榮成一帶)軍事、政治、經(jīng)濟的最高長官———都達魯花赤(元官職名),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nóng)事,并具有世襲特權(quán)。必里海的兒子抄兒、孫子不老赤均世襲牟平達魯花赤。
根據(jù)記載:必里海1260年去世。這一年忽必烈稱汗。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元朝正式建立。1276年元軍滅宋,1279年統(tǒng)一中國。這一時期是必里海的兒子抄兒任牟平達魯花赤。抄兒去世后,必里海的孫子不老赤任牟平達魯花赤,歷經(jīng)至元、元貞、大德三朝。
另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不老赤的孫子德里都(1278—1348),天歷二年(1329年)至正八年(1348年)任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使20年,德里都的父親叫思已古,兒子叫維伊斯坦。可以說,必里海家族,歷經(jīng)整個元朝,傳承脈絡(luò)清晰,到元朝末年,必里海家族在山東牟平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非常顯赫的大家族。
改朝換代之際,大明朝廷派欽差大臣各地巡捕前朝蒙族官員押解京城問斬。然而,必里海及其子孫執(zhí)政時推行的是民族和諧政策,政績清明,受到了漢人的擁護。為此,牟平當?shù)匕傩章?lián)名上書,舍命相保。此舉感動朝野,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明太祖朱元璋欽賜必里海后人姓“都”。
必里海的后人以“都”為姓,即以官為姓,不僅屬于“欽賜”,而且也是取先祖必里海的官職名“都達魯花赤”的第一個字作為姓氏,一是要后輩銘記先祖之名,二是要后輩銘記先祖之德,蒙古支“都”姓至此開始。
繁衍百年遍布全國
都氏源于蒙古,凡出身牟平都姓,不管現(xiàn)居何地,皆世代相傳此說。從明朝開始,以“都”為姓的都達魯花赤必里海的后人,與漢人融為一體,族繁丁眾,蕩析離居。但是無論走在哪里,蒙古支都姓人都會世代相傳,始祖是都達魯花赤必里海,或者簡述為前朝都督府大元帥、都大元帥、都元帥等。這支都姓人開始遷徙到山東西部以及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等地。以后由于戰(zhàn)亂,族譜遺失,以及由于交通的不便,逐步與祖居地山東老家失去聯(lián)系。
明朝嘉靖年間,祖居地的都姓人遷徙定居在牟平東部水草豐茂的黃海岸邊,名為北頭村。并與當?shù)貪h人和睦相處,“養(yǎng)牛習耕作,造船學捕魚”,枝繁葉茂,自強不息,逐步形成了北頭村及其周圍酒館、峒嶺、東場、南北松山、夏家疃、雙林前等都姓人集中居住的村莊。
清朝時期,特別是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后,蒙古支都姓人又從祖居地牟平的北頭村、酒館村等開始遷徙到大連莊河、瓦房店等地,之后從莊河、瓦房店等地繼續(xù)向北遷徙,逐步播遷到東北三省及內(nèi)蒙。東北三省及內(nèi)蒙的都姓人由于遷徙時間較晚,與山東老家一直保持聯(lián)系。
至今牟平北頭村的“都氏家祠”,是必里海后人保存至今最為古老的都氏家祠,建于何時已經(jīng)無從考證,鑲嵌在院內(nèi)墻上的一塊石碑記載著在清朝嘉慶七年(1802年)曾被修繕過。家祠大門上年年必寫的一幅對聯(lián)是:奧魯勸農(nóng),在元朝總執(zhí)州事;以官為姓,至昭代世處海濱。家祠里至今仍然懸掛著鎮(zhèn)、亮、寧三位都姓先祖的宗譜,正殿兩側(cè)懸掛有都本基為姜格莊北頭村都氏家祠所題書法匾額,墻上還貼有都氏后裔的捐款榜,無處不體現(xiàn)都氏族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時刻情系祖居地。
都姓蒙古族后裔在煙臺繁衍了幾百年,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在都姓在東北地區(qū)、內(nèi)蒙古、北京、河北、河南、安徽、四川等全國各地均有分布,這充分證明只有民族團結(jié),才能發(fā)揚光大中華文化。
PS:最后,回到開頭關(guān)于“都教授”的話題,東三省是今天都姓的主要分布區(qū),一部分移民接壤的朝鮮半島也符合歷史人口遷移的規(guī)律。當然,中國都姓另一個起源來自春秋,公認的始祖叫公孫閼,是鄭國的一個聞名全國的美男子,字子都。不僅人長得帥,而且武藝高超、力氣很大,很得鄭莊公的賞識。他的子孫后來就“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都,發(fā)展成了一個古老的家族,望族居于黎陽郡(今河南浚縣東北)。至于“都教授”的老家到底是牟平還是河南,還是讓他自己回來打聽打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