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青島3月4日訊(記者 孫志文)早在北宋時期,中國人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帶來了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時間經歷千年,工業化機器生產逐漸替代了低效率的活字印刷,這門老手藝也隨之成為小眾文化,被記憶封存。
在青島,有這樣一家博物館,這里收藏了近萬個活字模、十幾套最原始的活字排版工具和數臺古董級別的字模鑄造機,從鑄字、選字,到排版、印刷, 古老的活字印刷工藝在這里被完美“記錄”,如實“回放”。3月3日,記者專程來這了這家位于南京路的活字印刷博物館,“回到過去”,體味原始。
博物館的主人叫阮同民,今年34歲。他出生于印刷世家,父親和叔叔都經營過印刷作坊,從小和印刷術“打交道”的他對于印刷格外著迷。出于對活字印刷的熱衷,2013年,他幾經周折淘來近萬個字模和數臺古董級別的印刷機 、字模鑄造機,在南京路上建起了一家活字印刷博物館,一邊制作手工印刷制品維持日常開銷,一邊向市民提供活字印刷體驗服務。
活字印刷曾經占據了印刷市場的大半江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但如今卻已成為小眾文化,徘徊在消失邊緣。“開博物館就是為了留住傳統,讓現在的人們了解古老的活字印刷”,阮同民說。
聊天的過程中,阮同民向記者展示了活字印刷的工藝流程——首先他在近萬個字模中挑選需要的字;挑選完字模,阮同民開始在特制的模具中“排版”,他將一個個挑選好的字模整齊的擺放在模具中,并用鉛塊固定;之后,在排版好的字模上涂墨水,夾上宣紙,用碾子在宣紙上碾壓,讓墨水附著在紙上;反復碾壓幾次,一頁活字印刷的唐詩就完成了。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方正的字體,整齊的排版,清香的油墨味道……詩的一句一行都透露著歷史的氣息。
在阮同民的活字印刷博物館里,到處都是傳統味道十足的老工具,它們大多是建國前后的產物,有五六十年的歷史。阮同民告訴記者,由于活字印刷早已退出歷史舞臺,有關活字印刷的工具在市面上也格外少見,所以這些工具收集起來就特別困難。“這是建國初期制造的鑄字模模具,將鉛水注入凹槽里,就能鑄造出字模。這一套模具是我從濟南的一個老印刷廠里淘來的,6000多個字模保存完好,當時費了好大得勁才把它從濟南運回青島”,談起一套鑄字模具,阮同民興致勃勃。
除了活字印刷,阮同民還收藏了好幾臺凸版印刷機,平時,他利用這幾臺機器制作一些手工印刷制品,賣給別人維持博物館的日常開銷。
對于將來,阮同民有許多打算,“最主要的就是把活字印刷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最起碼讓現在的年輕人別往了這個傳統”。接下來他打算把自己的活字 印刷博物館打造成青島的一個文化符號,讓更多人了解印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