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一家外貿企業資金鏈斷了,很多聯保企業被牽連,涉及資金6個來億。”今年2月初,山東某小額貸款公司的負責人對經濟導報記者如此說道。
這家外貿企業名為山東興和進出口有限公司(下稱“山東興和”),可謂是濟南市場上近些年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但去年年底,這顆新星陷入困境,并觸發了一場涉及面極廣的信貸危機:涉及銀行10多家,擔保公司7家以上,以及為數眾多的小額貸款公司和聯保企業。如今,這場風波還在發酵。
導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已經至少有兩家成長性良好的中小企業受此案牽連而垮掉。“我們所有的業務都已停止,原來簽的訂單也已全部終止,企業沒法再干了。”某電力設備公司的負責人如此抱怨道。
此外,這場危機還在擔保業內引發了沖擊波。“很多擔保公司都不敢開展業務了,預計今年山東全行業的擔保額將下降一半左右。如果那樣的話,中小企業融資難將雪上加霜。”山東銀聯擔保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長征,頗為擔憂地對導報記者說道。
眾多企業卷入
2月11日,雖然春節假期已經過去,但位于濟南綜合保稅區的山東興和廠區內依然冷冷清清。
“公司生產已經恢復一部分,生產工人的工資也已全部支付到位,但后勤的工資還拖欠兩個來月。”山東興和的一名職工告訴導報記者。
在這名職工的記憶中,去年11月底,因為山東興和拖欠職工3個月的工資,引發了群體性事件。公司之后便陷入停產狀態,直到今年春節后尚未完全恢復運轉。
在被工人追討工資的同時,山東興和也迎來了銀行的追債潮。
導報記者了解到,在山東興和的“債主”中,既有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成員,也有那些坐擁全國性牌照的其他大型銀行,還有山東省外的一些城商行,以及省內多家城商行和農商行。山東興和還大量涉足民間借貸,“債主”中有為數眾多的小額貸款公司。
這些“債主”在去年年底發現山東興和資金鏈出現問題后,馬上開始追債。而追債進一步繃緊了山東興和的資金鏈。在向山東興和追債未果的情況下,“債主”們將目光轉向了與山東興和互保的公司及擔保公司,這使得危機進一步蔓延。
導報記者了解到,卷入山東興和債務危機的擔保公司,有大型國有擔保企業,也有一些民營擔保公司。而與山東興和互保的企業,多是山東省內的中小企業,在濟南至少有5家成長性良好。
錢“去哪兒”了?
山東興和發生的債務危機,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山東興和的規模并不大,但近些年,因其成功運作了馬來西亞總統大選“競選帽”、2012年倫敦奧運會陶瓷杯等項目,公司就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受到較多的關注。那么,是什么讓山東興和這顆新星墜入了泥潭?
在山東興和債務危機發生之初,市場信息頗為混亂。對于其陷入債務危機的原因,有人說是公司擴張太快,資金鏈斷裂導致,也有人質疑公司的資金流向,懷疑資金被挪作他用。甚至一度有傳言稱,山東興和實際控制人陳興旺已經“跑路”。
一個確切的消息是,陳興旺并沒有“跑路”。他在本月15日對導報記者解釋,公司資金鏈斷裂的確有擴張太快的原因,但主要是因為受金融大環境的影響,銀行收縮了對公司的貸款規模,公司不得不借助民間借貸。而民間借貸成本高昂,最終拖垮了公司。 這樣的說法并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與此案有關的某小額貸款公司負責人就質疑說,山東興和年營業收入不過3000多萬元,而其本次債務危機所涉及的資金總額高達6個億左右。而且,山東興和主要的產品是鞋帽、陶瓷等,并不是資金密集型產業。“3000多萬元的營業收入怎么可能消耗那么多貸款,錢到底花到哪里去了?”
陳興旺對導報記者解釋,除了本公司的營業收入之外,山東興和還委托其他企業為其做代工,這一部分并未計入公司的營收。至于公司的經營,除了鞋帽、陶瓷等,公司還上馬了人工晶體等項目,需要消耗大量資金。“現在公司正在進行審計,對于公司的資金流向,審計報告會給出明確答案的。”
雖然雙方觀點不一,但共同承認的一點是,山東興和的一個重要“出血點”,是巨額的民間借貸成本。
與山東興和互保的山東某大型食品企業的負責人向導報記者披露,山東興和本次涉案資金中,只有1.7億元是銀行貸款,其他全是民間借貸。且在目前所有的欠款中,有一半左右是借款利息。“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太高了。特別是那些民間借貸,他們獲取了巨額的收益,卻讓實體經濟背負了沉重的負擔,這種現狀一定要改變。”
聯保“毒藥”
本月12日,導報記者再次來到山東興和。一名職工表示,企業已經基本恢復全面生產。陳興旺也告訴導報記者,濟南市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處理該案,在相關部門的協調下,事情已經逐漸平息。
貌似一切恢復了平靜,但此案的影響遠遠沒有結束,首當其沖的就是那些聯保企業。
上述山東某大型食品企業,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公司前述負責人向導報記者表示,貸款銀行已經延長了公司的連帶還款期限,“這要感謝他們,只要給我們時間,我們一定會還上欠款的。”
但并不是所有聯保公司都這么幸運。
3月13日,導報記者來到濟南市高新區匯展國際花園1號樓8層一辦公室,這里原來是山東某電力設備有限公司的辦公地址,該公司是山東興和的聯保單位。
但如今,這里已經改頭換面。新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那家電力設備公司春節前剛剛搬走。”導報記者致電該電力設備公司兩部辦公電話,發現其已經是空號狀態。
導報記者輾轉聯系到了該電力設備公司一名負責人,她向導報記者承認,公司已經垮掉。“原先業務很好,手里訂單很充足。但因為公司對山東興和有幾千萬的擔保,被銀行訴至法院,公司業務已經停了,訂單也已全部終止。”
山東某彩鋼企業也是受害方,其負責人20日向導報記者表示,因為遭到銀行起訴,公司資產被陸續查封,生產經營已經無法正常進行。
此外,與山東興和有聯保關系的還有山東某智能技術公司、某化工公司等,其中部分擔保款項也已經進入司法階段。
對于聯保企業受到牽連的現狀,國內某大型銀行資金營運部負責人感到很惋惜。“曾有一段時期,聯保還被視為好的經驗進行推廣。現在來看,這種方式蘊含著很大的風險。一家企業出事,牽連著很多企業都出事。”
而且,企業間的聯保還容易讓銀行放松警惕。“按說一個營收只有3000多萬的企業,不應該獲得那么高的貸款。之所以出現這種事情,要么是企業做假賬,要么就是銀行認為有其他企業擔保,放松了警惕。”他說。
相對來說,由擔保公司提供擔保更加穩健一些。“擔保公司是獨立第三方,實力也更強一些,如果出現風險事件,不至于波及面太廣。”
可憐擔保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該案中也有至少7家擔保公司涉案,其中有些是為山東興和提供擔保,有些則是為山東興和的聯保企業提供了擔保。
山東鉑鐘原投資擔保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強對導報記者說,山東興和發生了如此巨額的債務危機,擔保公司不能完全免責,“起碼可以說你調查不盡職,或者說是業務能力不夠強,沒有提前發現風險。”
但山東興和的案子對擔保業的影響巨大。李長征對導報記者說道:“我前幾天與幾位擔保公司的老總碰面,大家聊起行業情況都很擔憂。因為發生了數額較大的代償,今年很多擔保公司都不敢開展業務了,預計今年山東全行業的擔保額將下降一半左右。”
王強和李長征都認為,應當加大對擔保行業的支持力度。
“擔保業有一定的公益性,它承擔著擔保對象的信貸風險,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增加社會就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行業擔保額大幅下挫,中小企業的融資將雪上加霜。”王強表示。
李長征認為,在擔保業代償案件發生后,應該對其法律訴訟案件給予綠色通道支持。“一些擔保公司為被擔保人代償資金后,自己在向被擔保人追責時,通常面臨著巨大的司法成本。這個成本主要是時間成本,一些擔保公司是被時間活活拖死的。”
同時,李長征還呼吁,調整銀行、擔保公司、被擔保企業之間的法律關系,將連帶責任保證改為一般保證。“如果發生了風險事件,應當由銀行清算原債務人,之后仍不足彌補其債權時,其余部分由擔保公司承擔,而不應該直接由擔保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此外,“要真正重視、落實對擔保業的既定的稅費補貼等支持,讓擔保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