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山東煙臺第一個海島大橋將全面建成通車,長島居民從此結束由大壩通行的歷史。昨天,在長島南北長山大橋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大橋總計26個橋墩,已經完成25個,南北引橋逐步向中央合龍。項目負責人介紹,當前水下工程已經全部完成,施工力量主要集中在主跨,其中南引橋完工80%、北引橋完工70%,大橋預計在7月底實現合龍,整體預計于10月1日前全部完工通車。屆時,1500米的“天塹”在2分鐘車程內便可通過,南北長山列島真正組為一體。
施工難度列全市之首
上午9時,聯島大橋的南引橋施工現場,25個橋墩、25個承臺均凝固成型,兩條“手臂”向中間延伸,離整體合龍只有幾十米的距離。“我們采取南北引橋同步施工的方式建設,現在承臺和橋墩完工97%,南引橋完工80%、北引橋完工70%。”在島上駐守了2年多,煙臺市公路局副總工程師、南北長山聯島大橋項目辦副主任蓋玉偉的臉龐早已變得黝黑,見到芝罘區來客,他非常高興,“現在大橋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0%左右,預計7月底即可實現南北引橋的合龍。”
長島南北長山大橋是山東省“十二五”期間的重點工程。它南端起于長島縣南長山鎮連城村望夫礁景區附近,向北跨越海域,終點位于北長山鄉南端。大橋全長1510米,其中橋梁長1200米,全線按二級公路標準設計,設計時速60公里,是連接長島南長山島和北長山島的重要通道。
“這座大橋屬于我市第一個海島橋,施工難度之大,列全市所有橋梁首位。”蓋玉偉說,這座橋并不算太長,海水最深處也只有14米,之所以需要那么長施工周期,主要是這兒地質環境和天氣狀況復雜,需要多次返工。
2分鐘即可實現島嶼跨越
大橋建設要保證質量,還要提升速度。在蓋玉偉的指引下,記者來到南引橋橋面,腳下混凝土橋面寬敞平坦,不遠處一條紅色鋼鐵移動模架橫跨兩個橋孔,上百名工人正在模架內對成排鋼筋進行捆扎和焊接。
“南北引橋上,各有一架這種機器,它25天移動一次,一次跨度40米。”蓋玉偉說,施工過程中,對待短跨距的橋梁,他們使用架橋機操作,但是對待達到80米跨度的橋梁,則采用掛籃機操作,以此拼著模板一節節的往前移動,最后實現合龍。
根據最新規劃,項目要求在今年10月1日完工通車。按照現在的調配,現場共有300名人員、6輛大型吊車參與施工,他們從3月初開始,便不分黑白“連軸轉”。“全員24小時2班倒,停人不停機。”蓋玉偉說。
在橋面上能夠看到,道路設計為四車道,兩邊外加一條人行道和護體,如此寬敞的道路,車輛可實現原地掉頭。“以前到北長山島,只能在上世紀60年代修的大壩上通行,顛簸不說,還特別擁擠。”蓋玉偉說,南北長山大橋建成后,全線設計時速60公里,這意味著,1500米長的道路,開車通過只需2分鐘,將大幅提升島上公路的通行能力,促進全縣旅游、經濟和南北長山島“一體化”發展。 (來源:水母網)
原標題【煙臺首個海島橋10月通車 南北長山列島"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