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八年的“大運河”申遺終于成功。在昨日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的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已累計擁有47個世界遺產項目。一直以來,“世界文化遺產”這個響亮的名號除了能讓文化項目在世界的史冊上留下一筆之外,更能為項目所在地帶來更多政策傾斜、更周全的保護措施和更豐富的經濟收入。作為中國大運河流經地,北京無疑也將享受到申遺成功帶來的種種紅利。
投資賬
世遺頭銜助力沿線地區招商引資
作為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中國大運河包括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和隋唐大運河沿線8個省市27個城市的58個遺產點。其中,大運河中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通常稱為“北運河”,北京地區為漕運而開鑿的大運河始于隋,現存的北運河主要是元、明、清時期開鑿、疏浚的,“先有大運河,再有北京城”是一些老北京人提到大運河時最常說的一句話。
去年,市文物局曾公布消息稱,北京經過多次論證調查,最終確定了“兩段兩點”共四個申遺點,兩點分別是萬寧橋、東不壓橋遺址,兩段分別是通惠河段(大約5公里范圍)、舊城段(包括西城區什剎海、東城玉河)。公開資料顯示,北京段的大運河主要流經北京通州區,在通州境內約為42公里。歷經時代的變遷,雖然沒有了往昔“萬舟駢集”的景觀,但運河文化依然是通州的標志和特點。
基于多河富水的特質、深厚的運河文化底蘊再加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通州成為了眾多投資商眼中的香餑餑,頗有當年各路商賈云集的繁榮和興旺。目前,通州已云集了萬達、龍湖、綠地、泰禾、保利等諸多知名開發商,“彩虹之門”等地標性建筑先后開建,萬達廣場等多家城市綜合體也將于今年相繼投入運營。在業內看來,經過了“世界文化遺產”頭銜加碼后,通州區尤其是大運河周邊區域將引發投資商們更加濃厚的投資熱情。
房產賬
運河周邊住宅將瞄準“高端”
“世界文化遺產”的概念是不少房企熱衷的宣傳方向之一。因此,成功申遺后,不少當地居民的第一反應都是“房價可能要漲了”。
作為北京的副中心,通州對于房地產開發商來說本身就有著不小的樓盤投資吸引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通州區在售和待售樓盤共65個,整體較其他區域來說顯得相對穩定。“由于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副中心概念愈發火熱,即使目前北京部分郊區房價出現了大幅度的調整,但通州區的房價也基本維持在2萬元/平方米左右。”亞太城市研究會房地產分會會長陳寶存表示。
在陳寶存看來,大運河成功申遺對于通州的房地產市場不僅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還可以成為穩住當地房價不跌并保持漲勢的一項重要“砝碼”。
“大運河申遺成功后,北京政府對通州境內的北京段周邊的投資和鼓勵投資力度會增大,景觀、基礎設施建設,運河周邊旅游區域的交通設施規劃、建設進程肯定會提速。”陳寶存表示,目前,通州的樓盤項目大多以中小戶型的剛需房源為主,而以沿河景觀為主打概念的高端住宅項目主要集中在溫榆河流域,隨著一段時間后大運河周邊旅游區域開發較完善,配套的交通等設施也建設起來之后,未來通州區整體新房房價可能會因此出現一定上漲,運河周邊很可能隨即誕生一批主打景觀資源的高端樓盤項目。
旅游賬
運河沿線景點仍需進一步開發
不可否認,申遺成功為文化遺產項目所在地帶來的最大經濟收益基本集中在旅游產業上。目前,我國的長城、頤和園等已有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無一不是受到游客熱捧的旅游景點。大運河申遺成功,無疑令北京等沿線城市也看到了旅游經濟利好前景,“世界文化遺產”這六個字本身也將成為這些城市的旅游資源之一。
“大運河”線路上的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北京市通州區的張家灣、浙江省杭州市的拱墅橋等,都是當地的著名景點。不過,在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看來,“大運河”相關項目開發區域呈線狀分布,整體體量太大,且沿途景點過多,整體游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而且,對于國人來說,中國已擁有47處世界文化遺產,這一頭銜的品牌效應已經越來越弱,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如從前。“因此,‘世界文化遺產’頭銜對于大運河沿線城市的旅游產業來說,雖有利好作用,但影響還是有限的。”劉思敏稱。
一位具有多年旅行社產品設計經驗的業內人士則認為,“大運河”沿線旅游景點的開發還有待提高。如今在通州、天津、河北等地,大運河已很難被辨認出來,以北運河為例,目前這一區域更多是作為城市建設的配套設施,目標人群以市民為主體,對于游客的吸引力有待加強。北京商報記者 蔣夢惟 程拓 方彬楠/文
相關新聞
絲綢之路申遺成功 推動經濟帶建設提速
北京商報訊(記者 王曄君 孫麗朝 )昨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了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提交的“長安-天山廊道”路網(原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遺產名錄的申請報告,這也成為我國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7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
項目全長5000公里,把古代全長8000多公里的絲綢之路給斷開了,截到中亞的七河地區,涉及到三個國家一共33個申遺點,其中中國段包括陜西、河南、甘肅、新疆四省區的22處遺產點。絲綢之路申遺成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聯合申報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也是我國第一個跨國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
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來,申遺的成功將促進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交流和旅游產業發展,提升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關系,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之后,沿線的陜西、甘肅、新疆、寧夏等省區已經開始布局和宣傳,以期分享政策紅利。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絲綢之路經濟帶專業委員會特邀顧問魏后凱表示,中央層面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可能更多為了加強國際間合作,但各省為了抓住這一發展機遇,積極進行營銷是可以理解的,這將有利于各地區經濟的發展,對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影響力也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