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還有哪些超級球星?
漢代畫像石上的蹴鞠
蹴鞠起源
高俅秀球技
在《水滸傳》里就有個叫高俅的人,“踢得好腳氣球”,是北宋末年的足球俠。網友曾調侃,高俅退役快一千年了,中國足球還沒緩過來!還有人呼喚,高俅,快來解救中國足球!
宋徽宗趙佶可稱骨灰級球迷。作為國家足協主席兼球迷協會會長的他,不僅親自上場踢球,還利用公權力規定:凡朝廷有大型宴會,必須有足球表演賽;喝到第6杯酒時,足球運動員必須上場!
宋人設計的單球門,全國有統一標準。球門頂端扎彩旗,彩旗下面留個門洞,正方形,邊長1宋尺,等于今天31.68厘米。這門洞才是真正的“球門”,只有踢進門洞,才得分。能把足球踢進這么小的門洞,其精準度要求,估計要氣死馬拉多納和小貝。
巴西世界杯來了,中國隊去哪了?其實,在中國古人的血脈里,早就流淌著滾滾的足球基因。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曾說,足球的發源地在中國。
現代足球,中國古稱蹴鞠。翻開古書,會發現古代中國人早已癡迷足球這項運動。還誕生了一批數得過名的球星與皇帝級球迷。
在巴神、蘇神攬盡風流的這個夏天,讓我們把目光回溯千年,紀念中國古代足球運動史上,那些球藝精湛的巨星、位高權重的球迷和開拓性的導師———文/黃亞明
球場 劉邦的球場有6扇門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就熱愛足球。做皇帝后,在皇宮內建了個專業足球場,起名“鞠城”。他還制定了球賽規則,中線開球,邊線發球,底線罰球(《史記·高祖本紀》)。但球場兩頭居然都是6扇球門!兩隊各有6個守門員,6個隊員,陣勢太壯觀了。
說是球門,嚴格來說只能叫球洞。其實就是在地上挖個坑,6個守門員在各自的坑旁嚴防死守,防止對手把球踢進坑里。劉邦還要求,裁判不準吹黑哨;球員不能故意犯規,要尊重裁判,若不服判決,由本地執事終裁,一錘定音(李尤《鞠城銘》)。
到了唐代,可能唐人覺得漢代一對一的單挑,體現不出集體運動的熱烈和樂趣,所以轉用“單毬門”、“雙毬門”打法。
單球門設在球場中間,門內布網,網上有個小洞,雙方各站門網兩邊,輪流坐莊,使勁兒往網洞里踢,踢進一次得一分。雙球門是球場一邊一個,隊員使勁兒向對方球門里塞球。這已經接近現代足球的特點了。
腳法 球門比電視小 氣死“小貝”
宋人設計的單球門,全國有統一標準。按照《東京夢華錄》和《蹴鞠譜》記載,球門高3.2宋丈,寬9.5宋尺。球門頂端扎彩旗,彩旗下面留個門洞,門洞是正方形,邊長1宋尺,等于今天31.68厘米。這門洞才是真正的“球門”,只有踢進門洞,才得分。能把足球踢進這么小的門洞,其精準度要求,估計要氣死馬拉多納和小貝。
在唐、宋,還流行純娛樂性質的無球門踢法。
一是打鞠,就是您興致來了,用頭、肩、背、胸、膝自個兒顛球,健身而已。也可以三五人、七八人對踢、輪踢。二是散踢,又叫“白打”,是展現球星風采的行為藝術。場地限制小,街頭巷尾,自家庭院,均可。看誰踢得高,花頭多。
“國足” 皇家軍有軍事編制
大宋規矩,皇家足球隊的直接管理機構,叫做教坊,由宣徽院主管。專業足球隊員一般配置24或32名球員,平時生活在左右軍,屬于軍事編制,類似今天的部隊文工團。
對皇家足球隊員的禮儀要求挺高,即使是臨時選派的民間隊員,都得接受教坊司老師的專業培訓。比如統一著裝,賽前奏樂,賽后贏球要身披皇帝賞賜的錦緞拜謝皇恩。
太后、皇帝、皇后壽辰,得搞足球比賽。冊命親王大臣,節日慶典,也得搞比賽。至于每年春秋圣節,皇家舉行3大宴,足球賽更是壓軸大戲。
足球比賽也用于接待外賓。高宗朝紹興末期,宋政府和金國使者談判,在杭州的招待晚宴上,共動用樂工300人,百戲演員70人,筑球隊員32人,搖旗擊鼓專業拉拉隊員40人,相撲隊員15人,其中筑球賽就是有球門的足球賽(《宋史》)。
孟元老曾記述了開封一場皇家足球賽盛況。左軍隊長叫蘇述,帶領隊員10多人,均穿紅棉襖上場,可以稱為紅隊。右軍隊長叫孟宣,帶領隊員10多人,均穿青錦襖上場,可以稱為藍隊。上場之前,雙方均有樂隊吹笛、擊鼓助威。勝隊的獎賞豐厚,比如銀碗,錦緞。輸家則比較不幸,隊長要挨鞭子,全體隊員臉上涂滿白粉,并向勝隊敬酒。
俱樂部 宋代“皇馬[微博]” 隊歌火 球員禁忌多
齊云社(圓社)是大宋最牛足球俱樂部。在集市和廟會活動中,身影活躍,堪稱宋代版“皇馬”。其內部管理模式成熟,主裁判稱為都部署,裁判稱為教正,此外還設有內部事務管理和外事接待處。
齊云社的連鎖分社廣布多個城市,北宋末期,開封就有齊云社;南宋時,齊云社搬到杭州辦公,鳳凰山足球場是齊云社的主場。社員出差到任何一個分社,均食宿免費。每逢重大節日,或者春游旺季,齊云社都要舉辦大型比賽。有點兒身份的,都會帶上妻兒老小看球,類似今天組團包機到巴西看球。
齊云社的社員入社規矩嚴,要求高。在生活上規定社員“十禁戒”,比如不準多嘴多舌,不準賭博,不準惹是生非,不準花天酒地等。還規定比賽“十不踢”,燈光下、宴席前、文廟里,甚至風大的地方都不能踢球。在道德修養上也有十條規定。要求球員尊敬師長,謙讓誠實,穿著端正。不能球員相輕,得見面有禮(節),注意身份。
齊云社譜寫的社歌,也很來勁。《事林廣記》說,該社社歌套用中呂宮《縷縷金》、《好女兒》、《大夫娘》、《好孩兒》等9支曲牌,采用通俗唱法,內容緊扣足球,契合時代精神,自唱自夸,廣告性強。
球星 女球星球技堪比“外星人”
中國更是女子足球的鼻祖。唐人胡風甚烈,婦女解放,以健壯為美,女子踢足球成為家常事。唐代傳奇《劇談錄》記敘了在首都長安發生的一件異事。雨剛停,有個小MM,頭上扎3個小辮子,衣衫破舊,套雙木屐,在槐樹下行走。忽然,隔墻一只足球疾飛而來,小MM氣定神閑,伸腿接球,一記勁踢,那足球被踢飛了幾丈高,帥呆了!路人紛紛駐足觀看。乖乖,原來是附近軍營士兵在搞足球賽。
宋代,宋徽宗曾召集手下宮女153人,開展足球聯賽———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可謂最早的女足職業隊。
女球星也不少。據記載,崇禎帝的田皇妃是位足球高手,經常在皇宮內組織比賽和表演。明代宮女彭云秀,是一位超級女球神,球在她身上滾來滾去,忽前忽后,像磁鐵似的半天也掉不下來,有詩人送了她個雅號“女流清芬”,相當于現代“外星人”羅納爾多。
球迷 皇帝球迷曾給父親建足球村
劉邦的老爸叫劉煓,泥腿子一只。可這沛縣土佬愛上了健身足球操。劉邦為了滿足父親踢球的愛好,下令在長安城仿照沛縣老家的樣式,新建一個村莊,還把老家七拐八拐的親戚和鄰居統統搬遷進去,不種田,不砍柴,專陪劉煓斗雞、踢足球(葛洪《西京雜記》)。從此劉邦老爸再也不喊回沛縣老家。
作為足球世家的中堅分子,劉邦球迷、球員、皇帝一肩挑。老子英雄兒不孬,他的子孫里,劉徹踢球,喜歡喊秘書枚皋作賦助興。劉驁踢球,相當玩命,以至大臣們看不過眼,擔心龍體受損,請求他只在屋子里玩玩“彈棋”。
唐朝的皇帝中,鐵桿球迷也大有人在。比如唐文宗,為避免大臣和老婆娃的鄙視,只能偷偷爬上“勤政樓”,觀看廣大子民踢球、摔跤。之后出了個唐僖宗,典型“三好生”———好斗雞,好斗鵝,還好踢足球。他親自加入足球隊,沖鋒在前。僖宗還曾放話,如果辦個大唐足球大滿貫比賽,俺準拿第一名。末代皇帝唐昭宗在逃亡洛陽的路上,三軍都作鳥獸散了,生死不棄的,是一班惡少出身的國家足球隊員,可見皇帝和球員平時不論尊卑,感情特鐵(《資治通鑒》)。
到宋代,宋徽宗趙佶可稱骨灰級球迷。作為國家足協主席兼球迷協會會長的他,不僅親自上場踢球,還利用公權力規定:凡朝廷有大型宴會,必須有足球表演賽;喝到第6杯酒時,足球運動員必須上場!
玩球喪志 南宋將軍因沉迷踢球棄城
史上最悲催的男足隊員,是西漢的項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里說,臨淄有個神醫淳于意,為項處同學拿脈看病,確診為牡疝,便特別叮囑項同學,要注意休息,體力活別干,包括床上和場上運動。項處覺得這醫生真嘮叨,剛從診所出來,立馬投身球場,死磕。第二天,果然嘔血身亡,為足球英勇捐軀。
而第一個獻身足球的女球員,則是《清史拾零》里記載的漢代無名氏,她奮不顧身,跳水救球,結果被淹死了,可以頒發一個中國足球見義勇為獎。
史上最悲催的足球事故,發生在南宋建炎元年。當時宋金大戰,戰事獵獵,你死我活。曲方擔任沿河安撫使,率軍駐扎韓城,此公雖然老當益壯,但正事不干,像個老頑童,每天要踢一場球。某夜,金兵從黃河上游偷渡,再沿河而下,直逼韓城。曲老頭正在球場上踢得風生水起,大呼小叫,等發現敵情,金兵距離韓城只有40里,倉促無法應戰,曲老頭傻眼了,咋辦?趕緊跑唄,溜之大吉(《續資治通鑒》)。
錢選(公元1235—1299年),字舜舉,浙江吳興人,宋末元初著名畫家,擅長山水、花卉和人物。《蹴鞠圖》卷描繪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匡義和近臣趙普等一起蹴鞠玩笑的情景,該畫設色淡雅,用線古拙。
科普 《蹴鞠考》:
起源:相傳最早是黃帝為了訓練士兵而發明,大部分學者認為蹴鞠起源于戰國的齊國(現今山東臨淄)。
興盛:由于劉邦的推行,蹴鞠在漢代發展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有比較健全的比賽規則。而宋代的帝王將相多是蹴鞠競賽的愛好者,這時,它已成為民間最主要的娛樂活動之一,會有全國性的比賽。
衰落:明代,蹴鞠逐漸走向衰落。當時,青樓的娼妓知道男人愛玩蹴球,便開始以玩蹴球的方式招攬客人,使得蹴鞠逐漸流于低俗。許多貴族與官吏也過度沉迷蹴鞠,不理政事。明太祖曾因此下令官吏、武士等禁止蹴鞠。清兵入關后,滿人以明為鑒,全面禁止蹴鞠,蹴鞠就此沒落。清中葉以后,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被現代足球所取代。
現代足球與蹴鞠:國際足聯(FIFA)在2004年初公開確認足球最早的形式出現于中國。 據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