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貝玲老人的小院深藏幽巷之中,不熟悉的人很難尋覓。這處據說有170多年的院落,南墻嵌有一同治三年的功德碑,字跡已經有些斑駁。然而,歷史的痕跡阻擋不住濃郁的生活氣息,從這院子翻新之后,王貝玲老人和老伴竇慶德老先生就決定住在這里,不再離開。
見方的小院兒,四面都是老式門窗鑲嵌的小屋。從土里盤根錯節,一涌而出了一株石榴樹,樹冠已經遮蔽了四方院兒的半個天空,留下一院子的陰涼。庭院西屋墻根下一眼“無名泉”,旁邊掛一只葫蘆瓢,東屋墻邊一張木桌上一套茶具,兩把石墩凳。這就是王貝玲老人家中“美景”之一。王貝玲老人1949年10月出生,今年65周歲;竇慶德老先生67歲,他們對這個院子的情感在于“造景”,用竇慶德的話說,是“如蘇州園林一樣,放眼望向哪個角落皆是風景畫!
王貝玲的父親王治元當年在中國電影圈子里應該頗有名氣,他每到一個地方,當地便有報紙刊登其到達的消息:“王經理到滬”。王貝玲說,那時候,上官云珠、白楊、周璇她們來濟南演出,都會到王治元家里借道具:“上官云珠好盤頭發,沒有那個頭飾,借了我媽的一個胸針!备]慶德說,以“李雙雙”的形象深入人心的張瑞芳,經常到家里來吃炸醬面。然而,經歷了戰亂年代,一切不復從前,經歷了大起大落的王貝玲下鄉前往歷城董家鎮做學徒。1974年,王貝玲被分配到濟南半導體四廠工作,與山東建筑工程學校畢業的竇慶德相識并結婚。經歷了動蕩時期的煎熬,兩位老人更懂得和平時代彌足珍貴,然而兩位老人更急迫地是希望老濟南的文化不要丟失。
“小時候很多故事現在還是歷歷在目!蓖踟惲嵴f,“濟南的傳統和文化不能丟!蓖踟惲岷屠习楹苄老驳乜吹剑鲑Y修繕明湖和明湖周邊的老宅,接著這個機會,老兩口將院子重新規整了一番。竇慶德老人還專門為正屋作了一副對聯,請曲水亭街上的書法一人做成了木匾!耙粋老院子,不能沒有個對聯!
老兩口平時結交文化人,一些美術家、書法家常常來小院中游玩,老兩口甚至允許慕名而來的游客參觀自己的家,向他們展示真正的老濟南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柳”!叭嗽谄疵非笪镔|生活的路上有時候就喪失了精神信仰,變得沒原則不講傳統起來!备]慶德老人說,“很高興看到政府愿意出資幫助老百姓恢復傳統文化,對我們這些老濟南人來說,這是個天大的好事!崩蟽煽谑占笳鳚系睦衔锛诩抑姓洳兀哌M正屋就像進了一個展覽館,從李清照的青石像到上百年歷史的木桌!八(竇慶德)是逢人說喜歡就直接拿去送人了的,”王貝玲笑著說,“這方面我們愿意分享!
這條街上的手藝人也因此都知道巷子深處深居簡出的老兩口。
以前曾經生活不容易,老兩口卻越想留下以前美的東西。王貝玲覺得現在很和平美好。提到即將到來的國慶節,王貝玲又有了新的回憶。
“小時候盼著國慶節,那時候好多人都先趕到八一立交橋那邊的大廣場集合,像大過年一樣穿著新衣服,跳著舞或者集體游行慶祝!蓖踟惲峄貞,那時候人們都歡天喜地,因為可以放假,孩子們也都活蹦亂跳起來。80年代的國慶節游行的人少了,那時候大家的思想自由不受約束,讓之前肅殺的氣息得以緩解,老百姓雖然貧窮,但是生活更有奔頭。近幾年,巷子里每到國慶節都會為每家每戶掛上鮮紅的國旗,遠遠看一片紅色的海洋,熱鬧、激動。
對于現在的生活,老兩口已經很知足:“一個人是不是知足,這源自于他幸福追求的標準。當年的苦日子過來了,如今包括醫療、養老,我們也都深受益處,人老了,要做個富貴閑人才能安生!蓖踟惲崂先诉加了一句:“但是人的信仰不能丟,信仰國家,信仰黨,也得信仰咱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比如孝道,比如國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