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聊城10月26日電 (曲成蘭)走出書齋,走進鄉村,義務講學,山東一批傳統文化教授、學者利用周末時間在各地鄉村舉辦儒學講堂,用通俗易懂的真實故事,倡導孝道,感化村民心靈,形成“鄉村儒學現象”。
恰逢周末,中新社記者走進山東聊城韓屯鎮道德學校儒學講堂,親身感受聊城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寧登國的授課現場。記者看到,來自周邊村子的男女老少坐滿教室,原本能容80人的房間擠進120余人,大家聽得很認真,有的村民還不時小聲交流。
“開始我很擔心村民對這樣的講堂不感興趣,沒人來聽。”聊城市韓屯鎮道德學校校長劉慶濤告訴記者,“但老師們從人們關心的孝道開講,把儒學變成生活道理,讓儒家經典文化變得通俗易懂,后來發現村民越來越喜歡。”
劉慶濤說,倫理道德是這所學校道德講堂的主要內容,講師們還走進村民家中,帶領農家后輩人給老人洗腳,和老人聊家常。
韓屯鎮黨委書記閆杰認為,當代農村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都發生了變化,傳統文化缺失,孝道、家庭倫理得不到彰顯,基層黨和政府不僅負有使命“富之”,也應負有使命“教之”。“鄉村儒學講堂讓村里的鄰里關系、婆媳關系、夫妻關系都變得融洽了。”
當天給村民授課的講師寧登國認為,在鄉村講堂授課與給大學生上課有一定差異,村民有多年社會閱歷和生活感悟,比學生更能理解生活的不易,我不是在授課,而是與大家分享優秀的傳統文化經典、共同明道受益。
記者了解到,由知名學者在孔子誕生地尼山腳下發起的“鄉村儒學講堂”,得到山東省文化主管部門的肯定和大力扶持。該活動現已在山東各地迅速發展,除孔子故里外,德州德城區的“道德講堂”、濰坊青州市“孝禮儒學講堂”等都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