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齊魯網評論員
初秋時節,陣陣讀書聲回響在山東泗水之濱,讓圣人之鄉的古韻儒風更加濃郁,而書聲背后展開的是則是鄉風和諧、鄉情和美、鄉鄰和睦,鄉親和助的鄉村畫卷。這幅溫情鄉土中國的縮卷是“山東鄉村儒學”實驗的一個結果。
在鄉村撒播文化的種子,在文化的來處重尋讓文化繼續出發的力量,是“山東鄉村儒學”的初衷。而把鄉村作為大試驗田,既是當代知識分子在21世紀中國鄉土創造的全新文化實踐,又是人文知識分子服務社會的一次有益嘗試,更是當代知識分子文化自覺、責任自覺的高度寫實。“山東鄉村儒學”提供了一個樣本效應,為給當代知識分子如何更好的實現、鍛煉、提升自我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行為坐標。
回首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士人這種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高度使命感和擔當精神就在中華文化的血液里流淌并延續,以“傳承文化”、“教化民眾”為己任,是士人們骨子里先天稟賦的“文化自覺”;對文化使命的擔當,更是中國儒者、士人的別有特質。孔子把弘道救世作為畢生的追求,堅持“志于道”開始了中國士人以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為己任的傳統;孟子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之道,把“擔當”注入士之生命,內化了其精神;范仲淹開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士子情懷千古絕唱……士人們一脈相傳的文化擔當精神、高度的文化自覺,如泰山的敢當石,支撐起中華文化;如薪火之種,燭照華夏文明。
而另一方面,鄉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文明的發韌與源頭,是每個人的精神故鄉。對文化進行尋本溯源,以文化來反哺鄉村,讓文化與文明找到再出發的動力,是推進鄉村文明,助力鄉村文化繁盛的題中應有之義。這需要當代知識分子負起該有擔當,并以此為精神使命。
優秀傳統文化是群眾的生活向導,是生活智慧與存在藝術。將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化歸于群眾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中,通過群眾喜聞樂見、深入淺出的教化形式,如編制鄉土儒學教材,寓儒學于鄉土故事……文化滋潤到群眾的心坎上,培養農民的文化自覺,并激發群眾將文化的創造成為自覺自愿。只有當群眾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體,并培養出足夠的文化自信時,中華文化的整體復興才能真正實現。
應充分發揮儒學等傳統優秀文化的引領、教化、規制等功能,比如儒家中革新制度和塑造“新民”等資源,培養農民群眾自覺遵守、踐行制度的能力;同時,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再度普及結合村規、民約、家訓將孔孟圣賢等為人處事的道理,入腦入心地傳播,使傳統優秀文化所講的行為規范在群眾中深銘于心,深踐于行,實現社會管理之下的現代鄉村社會有效自治。
要將傳統優秀文化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靠儒學等優秀文化的傳播接近鄉村精神內核,通過傳統文化之光的引領,將“孝親敬老、仁愛誠信、扶危濟困”等傳統美德的追求滲透和融入到農民的切身生活中去,激發高貴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激發起農民群眾知求真、崇善愛美、積極向上的價值追求,讓傳統美德在傳承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以儒學進鄉村而始的文化擔當,讓文化的馨香在當代知識分子與鄉間同時發散,這樣的文化擔當也必然是雙贏的過程。隨著鄉村文明之樹的繁茂與文化之源泉的噴涌,當代知識分子在在對鄉村傳統美德的發現與創新中必將實現自我道德的升華,與文化人格的高度提升。如此,士因擔當而端美,擔當讓士而深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