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進入臘月,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春節也就慢慢近了。對于八旬老人鄭汝師來說,忙碌的日子從這個時候也就開始了。從清晨到晚上,陸續有鄉里鄉親帶著紅紙親自登門拜訪,希望鄭汝師能幫忙寫一副春聯,在大年三十那天貼到家的大門上,圖一個喜慶。
鄭汝師的家位于臨淄區皇城鎮鄭辛村。1月29日上午,記者初見已經81歲的鄭汝師時頗為驚訝,正在寫著春聯的他看起來精神矍鑠,連老花鏡都不用戴。書寫前熟練地將紅紙裁成長條,隨后用傳統折疊的方式將紙的空間平均分配,準備好筆墨,提筆書寫,一副14個字的春聯不到10分鐘就已經完成。“從50歲的時候,我就開始給鄉里鄉親寫春聯,因為寫春聯是個很喜慶的事兒,我也很喜歡,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堅持了幾十年。”鄭汝師說。
春聯,是中國人過春節的重要標志。
鄭汝師從1985年開始給村里人寫春聯,一直到今天,三十年的時間可謂是見證了春聯的發展變化。“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家生活條件不像現在這么好,過年特別看重貼對聯,因為沒有現在這種印刷的,每家每戶的春聯都是找人手寫的,那時候村里寫春聯的也有好幾個,不過,現在和我一樣年紀的就只有我自己了。”鄭汝師說,“后來慢慢地有了印刷春聯,許多老百姓就開始選擇印刷的,一來方便,二來樣式上也更加好看。”
記者了解到,在印刷春聯剛剛出現的那幾年,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工廠化生產的春聯風靡一時。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印刷春聯同質化的問題凸顯,很多人又回過頭來尋找手寫春聯的人,近幾年,到鄭汝師家求春聯的人也越來越多。
鄭汝師的春聯不僅字寫得好,而且大家想要什么樣內容的春聯他都能很快想出來,寓意也很好。能夠有這樣高的水平,并不是鄭汝師天生的本事,在鄭汝師家的書櫥里,擺放著數十本《民間對聯故事》。“以前看的書比較多,記腦子里的東西也比較多,也比較能寫。”鄭汝師說。
三十個春節,每當周圍的鄉里鄉親帶著紅紙找鄭汝師寫春聯,他都會熱情地答應。對于一些生活困難的家庭,鄭汝師會自己買上紅紙,把春聯寫好后親自送對聯到他們家里,而且,所有寫的春聯都不收任何費用。“就是幫忙,大家愿意來找我寫我高興還來不及。”鄭汝師說。(鄭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