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所所長高福一
  大眾網記者  李兆輝

  對于山東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定位,最近國家三部委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了青島、煙臺等沿海城市港口將成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青島、煙臺等東部沿海地區注重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山東中西部地區則更加注重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4月7日,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所所長高福一在接受大眾網記者采訪時說,鑒于各地產業結構的相似度較高,以及過去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出現的拼優惠政策惡性競爭等現象,迫切需要山東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政策引導和規劃管控,注重發揮好行業協會作用,建立協調推進機制,避免同質化競爭,引導各地抱團“走出去”。面對“一帶一路”的大好機遇,讓我們來看 看,山東都能干些什么?

  沿線國家一大批合作項目“來襲”

  專家建議: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真正帶動經濟發展

  山東半島地處我國東部沿海,是黃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東北亞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渤海地區對接長三角地區的橋頭堡,是由南向北擴大開放、由東向西梯度發展的戰略節點。

  高福一說,山東半島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戰略支點,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立足優勢領域,創新合作模式,在沿線國家和地區建設資源開發基地、生產制造基地、綜合服務基地、研發設計基地和布局營銷網絡,促進生產與服務聯動“走出去”,加快構建自己的全球價值鏈,全面提升山東的開放型經濟水平。

  目前,山東與“一帶一路”眾多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資源開發、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領域有一大批合作項目。通 過合資開發、股權并購、風險勘探、購買產能、租賃經營、戰略聯盟、工程換資源等模式,與俄羅斯、中亞、東盟、南亞等周邊國家以及中東、非洲和大洋洲部分國 家,在能源、鐵礦、有色金屬等領域實施了一批合作項目;通過境外加工貿易、集群式轉移、搭建創新平臺等方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境外加工 區、工業園區、科技產業園區等一批產業合作平臺;通過工程總承包、項目管理承包、建造-運營-移交、公共部門與私人企業合作等模式,在交通運輸、電力工 業、石油化工等技術含量高、能夠帶動設備和技術出口等領域開展大型高端工程承包。

  高福一建議,應按照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既立足當前,更要兼顧長遠,把放大這些合作項目的效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合作項目的實施,切實把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合作發展優勢,切實改善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真正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贏得當地民心,獲得更大的合作空間。

  國家西部地區的豐富資源在“召喚”

  專家建議:合作開發旅游資源,建設基礎設施

  “一帶一路”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助推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舉措,將為西部大開發注入強大動力和活力。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穩步推進,西部地區將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平臺,躍升為開放新前沿,孕育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山東要把握好機遇,找準與西部地區在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差異性,抓住合作的切入點,促進加工制造業和資源開發合作,合作建設特色產業園區,合作開發旅游資源和建設基礎設施,打造東部與西部互動、沿海和沿邊互動合作的典范,搭建山東在西部地區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新平臺。”高福一說,雖 然各地都明確了參與、融入、對接的重點領域,如青島、煙臺等東部沿海地區突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西部地區則更加注重參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 但鑒于各地產業結構的相似度較高,鑒于我們過去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出現的拼優惠政策惡性競爭等現象,迫切需要全省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政策引導和規劃管控,注 重發揮好行業協會作用,建立協調推進機制,避免同質化競爭,引導各地抱團“走出去”。

  絲路基金和亞投行資金可以借助

  專家建議:轉移低端微利的制造加工裝配環節

  “應把參與“一帶一路” 建設與構建山東主導的全球價值鏈有機結合起來,善于借助絲路基金和亞投行資金,實施‘雙輪驅動’。”高福一在接受大眾網記者采訪時建議,一方面以“一帶一 路”沿線發達國家和地區為重點,搭建交流合作與服務平臺,支持企業通過品牌、資產、股權等的購買,獲得知名品牌、專用設備、先進技術、研發體系、營銷網絡 等優質資源,打造開展跨國經營的更大舞臺、更高平臺。

  此外,山東要抓住新興市 場之間產業加快轉移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分工的機遇,充分發揮我省人力素質較高、諸多重大裝備領域技術較為先進、優勢產能競爭力較強等優勢,通過鏈條式轉移、 集群式發展、園區化經營、設立研發中心等方式,在新興市場之間產業鏈分工中迅速搶占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同時,企業生產大規模“走出去”,必然會對相關服務的需求快速增加,應抓住并用好這一機遇,加快完善協調推進機制,帶動服務業加速“走出去”,構筑生產和服務聯動“走出去”新格局。

  沿線國家地區的文化交流是巨大財富

  專家建議:建立“一帶一路”的智庫團隊

  文化交流是增進互信、民心相同的重要基礎,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高福一認為,應借助儒 家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越來越強的機遇,加強對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民俗的研究,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如針對不同文化民俗改進完善孔子學院辦 院模式和中小學孔子課堂辦學模式,更好地發揮孔子學院和中小學孔子課堂在促進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友好城市的平臺作用,支持友好城市互辦旅游節、文 化藝術節等活動,搭建民相知、民相親的橋梁。同時加強教育領域的合作,探索國內高等院校和職業技術院校在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辦學的路徑、模式,幫助沿 線國家和地區提高人力資源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

  此外,“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眾多國家和諸多經濟聯盟,民族宗教、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大國博弈等諸多因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惟有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高福一建議,應加強參與“一帶一路”的智庫建設,加快建立多領域、多層次的研究咨詢團隊,跟 蹤研究全球經貿大勢、產業技術革命趨勢、區域經濟集團舉措和地緣政治走勢,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資源稟賦、產業發展、政策法規、科技教育、民 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出與不同國家和合作的切入點,規避風險的關鍵點,探尋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及時為政府提供高水平的決策參考,為企業提供 高質量的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