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林東和他的縫鞋機,四十年,他用壞了六七個。駱林東和他的縫鞋機,四十年,他用壞了六七個。
沒有生意的時候,駱林東就和“黑子”一起玩耍。沒有生意的時候,駱林東就和“黑子”一起玩耍。
經(jīng)常有人來給駱林東的小狗“黑子”送食物。經(jīng)常有人來給駱林東的小狗“黑子”送食物。

  在濟南市芙蓉街文廟旁,有一位殘疾老人幾乎每天早晨五六點鐘都會來到這兒,支起太陽傘,擺上修鞋攤,打開收音機聽著新聞開始一天的修鞋營生。他就是56歲的修鞋匠駱林東,從14歲起,祖籍河北的駱林東開始四處飄搖,先以乞討維持生計,而后學(xué)習(xí)修鞋手藝,游歷四方,駱林東已數(shù)不清自己曾走過多少個城市。2000年時候,駱林東來到濟南,而后一住就是15年。

  少年出門乞討遇貴人,西湖邊上多了個修鞋匠

  駱林東告訴大眾網(wǎng)記者,自己在3歲時候,因病患上高位截癱,在那個年代,失去勞動能力的他只能在生產(chǎn)隊從事看管倉庫的工作。十四歲那年,駱林東突然想去闖闖,于是,背著6個窩頭,靠雙手支撐,駱林東“踏”上了南下的火車。先后輾轉(zhuǎn)鄭州、湖北、湖南,終在杭州落腳,因沒有技術(shù),他拿著從垃圾桶里撿來的一個茶缸,開始了長達一年半的乞討生涯。

  談到乞討的經(jīng)歷,駱林東說三天三夜也講不完。風(fēng)餐露宿,溫飽不濟,讓十幾歲的他看不到未來的方向。“在這個時候,我遇見了我的老師,教我修鞋的老師,他是一名鞋廠的工程師,經(jīng)常從我乞討的地方走過,看我小啊,就對我講,‘跟我學(xué)手藝吧,你還這么年輕,會門技術(shù)才能長久生活下去啊’,就這樣,考慮到自己以后能有個糊口的本事,我開始跟著老師學(xué)技術(shù)。”回憶起學(xué)藝的故事,駱林東告訴大眾網(wǎng)記者,自己真是遇見了貴人,老師不僅給他提供了暫時住所,教授技術(shù)也是很是認真,普通學(xué)員一般幾個月就能出徒,為了能讓駱林東學(xué)的更扎實,老師一教就是一年多,經(jīng)常從鞋廠里拿回需要返工的鞋子讓駱林東實踐,直到老師滿意為止。

  出徒后的駱林東,在老師的幫助下置辦起了自己的修理設(shè)備,從此在西湖邊上開始擺起修鞋攤,風(fēng)雨無阻,這一干就是十二年。

  中年生故土情結(jié),辭別師傅回北方落葉歸根

  和駱林東交談,他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令人很是佩服,他說,當年外出討飯時自己只有小學(xué)文化,在杭州修鞋的日子里,隨著收入的提高和年齡的增加,他愈發(fā)感覺到知識的重要。晚上不能出攤修鞋,駱林東便報了附近的夜校接受初中課程的培訓(xùn),三年下來學(xué)到了不少東西,也讓駱林東的思想更為成熟。

  當他三十歲的時候,駱林東接到家中大哥的電報,稱老父親突然離世。接到電報,駱林東辭別師傅乘飛機趕回河北老家,這也是闊別故土十余年之后駱林東第一次回到故鄉(xiāng)。安葬完父親,駱林東經(jīng)過良久考慮,想起自己在外漂泊終歸是要回到自己老家落葉歸根,在和在杭州的師傅交流過后,駱林東決定不再遠行,就在北方老家發(fā)展,到周邊的城市去走走看看。

  晚年樂觀看待生活,長住濟南15年

  回來后的駱林東,重新購置了縫鞋機和手搖三輪車,簡單收拾之后,又重新出發(fā),一邊修鞋一邊游歷。在山東,他先后到過威海、煙臺、青島、濱州等地,每到一處,他都住上一段時間,去認識很多和他一樣身患殘疾但依靠手藝吃飯的朋友,相互鼓勵,樂觀生活。他說,如果真的身患殘疾,即便乞討,一天也能掙個百八十塊用以生活,但是,有一門適合身體力行的手藝,靠手藝吃飯,掙多掙少,心里踏實。2000年,駱林東來到濟南,先后在歷城、市中等處修鞋擺攤,而后,來到芙蓉街文廟處,再也沒有換過地方。

  駱林東說,來到濟南,感受最深的就是齊魯之邦泉城人家的熱情和厚道,很有人情味。五年前,他在唐王鎮(zhèn)修鞋時候買了條小黑狗,取名“黑子”,每天與“黑子”同吃同住,他出來修鞋,“黑子”就趴在他身后陪著,收工回家,“黑子”還幫著拉車。附近的商戶和駱林東熟了,也十分喜歡這條聽話的小狗,有時候給駱林東提供午飯,總不忘給“黑子”也帶一份。而最讓駱林東感動的,是一位山東大學(xué)的教授。3年前,這位教授通過媒體知道了駱林東的情況,特意趕來查看,考慮到駱林東沒有固定住所,于是這位教授幫駱林東在將軍廟租了一間小屋,并每月支付房租,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

  人總要老去,我也打算好了,濟南是個很好的城市,很溫馨,只要干的動,我就在濟南一直干下去,等到哪天‘黑子’也老的走不動了,我就回到河北老家找個敬老院,曬曬太陽,想想這一路走來碰到的貴人,在感恩中,給自己一種幸福的回憶吧……駱林東對大眾網(wǎng)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