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能成功入圍

  德州此次能夠成功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與其自身存在得天獨厚的優勢分不開。

  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貴表示,德州的三大優勢推動其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

  首先是地緣優勢。京津冀所在的區域是處于環渤海經濟區,上世紀80年代,環渤海區的組成有一種說法叫“五省二市”,其中五省指的是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和遼寧,二市指的便是北京和天津。德州是山東的北大門,向北靠近北京、天津,向南鄰河北重要城市邯鄲、邢臺,特別是隨著京滬高鐵的通車,從德州到北京、天津更加拉近了三地之間的距離,雖說德州行政區劃屬于山東,但卻站在了瞭望京津冀的最前沿。

  其次是德州的產業優勢。德州的產業以新能源、新型制造業為主,能更好地承接北京、天津轉移過來的企業,基本能與外遷企業實現無縫對接。

  第三是區域杠桿優勢。德州、邢臺共同處海河的支流黑龍港河流域,河流能將各個城市之間有機地串聯起來。同時,京津冀與德州所在的遼東半島都屬于環渤海經濟帶的一部分,德州正好處在兩大區域的節點位置,德州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將會撬動兩大區域的發展。

  在張貴看來,德州納入京津冀發展規劃,其意義不僅局限在一個城市,或單獨的某個區域。他分析,德州納入京津冀發展規劃,有可能是國家為整個環渤海經濟帶發展所做的前期準備。今后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不排除吸收其他“外來”城市的可能性。

  “一區四基地”方案已送審

  據悉,目前德州正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一區四基地”,加緊制定推進措施,明確任務目標,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產業轉移,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

  目前,《德州市人民政府加快建設京津冀“一區四基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已進入送審階段。送審稿中對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進行了詳細陳述,提出德州市將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產業轉移,全力建設京津冀產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優質農產品供應、勞動力輸送基地以及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力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加快“幸福德州”建設進程,把德州打造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

  其中在“一區”建設上,《方案》提出,深入推進全市“治用保”治污體系建設,建成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

  在“四基地”建設上,《方案》要求在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建設上,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制造產業、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產業為承接重點,爭取引進一批實力雄厚、主業突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高端服務機構,建成一批京津產業承接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