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枝指著殘存的墓碑,介紹陵園當年的情況。王仕枝指著殘存的墓碑,介紹陵園當年的情況。

  沂源縣石橋鎮石龍官莊村口,博沂公路穿村而過。在村子的西南角,兩畝多地的樹林下,綠草茵茵。“原來這里曾是一個抗戰烈士陵園,我很小的時候見過。”曾做過該村二十余年支部書記的王仕枝說。

  值全民族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石龍官莊村發現了這段歷史。1941年初,侵華日軍進犯沂源縣石橋鄉黃墩河一帶,駐守當地的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一軍進行了英勇抵抗,數百名將士陣亡,隨后被安葬于這片樹林中。之后,臺兒莊戰役中犧牲的部分烈士也遷葬于此,包括著名的抗日英烈、五十一軍一一四師師長方叔洪。

  267名將士陣亡,陵園難尋舊貌

  “原來這個陵園規模很大,最大的時候得有五六畝。”7月29日下午,炎熱的天氣沒擋住王仕枝介紹“陵園”的激情。今年60多歲的王仕枝,做石龍官莊村村支書二十余年,小時候曾見過陵園全貌。

  王仕枝指著眼前的一片樹林說,“原來陵園就在這片兒,一直到現在這個公路南沿,方方正正這一塊好幾畝地,四周是一米半左右的圍墻,大門朝南,西側蓋有一間小屋,還種了不少松柏樹。里面排長以上的都有一個墓碑,其中最大的一塊好像是個師長,碑很高。”

  “現在這里成了樹林,還有些碑在村里。”隨著王仕枝一一介紹,記者發現,陣亡將士墓碑上“陸軍第五十一軍”“陸軍第一百十四師”等字樣依然可見。

  沂源縣悅莊成教中心學校老師徐鳳生對這段歷史有比較詳細的了解,他在文章中記述到,1941年至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時期。日軍對沂魯山區多次進行數萬人“大掃蕩”,先后推行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1941年2月2日,日軍抵達沂源縣石橋鄉西北方向的黃墩河一帶,在黃墩河村西的芝麻山、東趙莊三村東北的霜子山,與駐防當地的中國軍隊發生激烈交火。

  戰斗自上午十點一直打到下午三點多,雙方炮火相當猛烈,人員傷亡慘重。最后,中國守軍五十一軍打退了來犯日軍,但也付出了沉重代價,重傷300多人,陣亡267人。

  親自指揮戰斗的五十一軍二師副師長房紅、三營營長鹿賓國等,均在此次戰斗中殉國。1943年,陣亡的將士被安葬在如今石龍官莊村口的位置,并修建了抗日烈士公墓,后因戰事頻繁遭到破壞。

  中將自殺殉國,入選抗日英烈名錄

  “其中最大的一個墓,是個師長,墓前有方形石碑,刻著介紹他生平事跡的碑文。”王仕枝說,這個師長應該是叫方叔洪。

  據方叔洪的侄子方增撰文記述,1908年,方叔洪生于濟南市一個書香世家。從小立下從軍救國之志的他遠涉重洋,先后到日本東京、法國、德國求學,研讀軍事。

  九一八事變后,方叔洪回國先后參加了一二八淞滬抗戰,支持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號召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1939年初,方叔洪部隨五十一軍一起進入魯南山區,肩負在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光榮使命。不久,方叔洪升任一一四師師長;同時因戰功卓著被擢授予中將軍銜。

  1939年6月初,日軍以三個師團的兵力“掃蕩”魯南。方叔洪指揮一一四師分拒萊蕪、蒙陰、魯村三面之敵,大小戰斗十余次。

  6月25日,在與日軍激戰多日后,終因后援不濟,在沂源縣馮家場被日軍包圍,與數倍于己的日寇血戰三小時,方叔洪頭部、腰部多處中彈,為了不落入日軍手中,方叔洪自殺殉國。當時他年僅31歲,成為抗戰初期犧牲的最年輕將官之一。

  方叔洪的忠骸后由一一四師覓得,葬于蒙陰縣的一個山坡上。1943年在石龍官莊建五十一軍抗日烈士公墓時,方叔洪烈士被遷入該陵園。

  徐鳳生介紹,1944年該陵園落成時,有部隊和群眾參加了大會,聽了方叔洪以身殉國的事跡后,許多人泣不成聲,義憤填膺。

  2014年,民政部頒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方叔洪名列其中。民政部希望藉此“永遠銘記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勛,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延伸閱讀

  “只要條件允許,我愿出力修繕陵園”

  “只要政策允許、條件具備,我愿意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一起,為整修陵園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聽說石龍官莊村烈士陵園的遭遇后,山東省政協委員、北京匯泉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方軍說。

  作為山東走出去的企業家,董方軍多年關注并致力于與抗戰相關的公益事業,一直是“尋訪山東抗戰老兵”公益活動的合作伙伴。

  2014年,了解到1938年臺兒莊戰役葛溝阻擊戰中殉國的486名將士,葬身臨沂市葛溝鎮西安樂村村外荒野一事后,董方軍與相關方面一起接棒為無名將士修建墓園。

  “這些參加抗戰的都是英雄,應該讓后代記住他們,向他們學習。”董方軍表示,只要有需要,他愿意盡己所能。(原文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