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育兒經]

  “我們走的是低成本培養之路”

  “我們走的是低成本的培養之路。”肖宇鶴的爸爸從事的是理工行業,媽媽是數學博士,從事金融工作,家庭收入并不差。不過,肖爸爸認為,節儉和家境好壞并沒有直接關系,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一直是遵循“低成本”培養的原則。

  肖爸爸介紹,兒子小學讀的是家門口的一所普通的小學,“當時沒有刻意地去擇校,就是在二年級的時候,根據他喜歡數學的特點,為他報了一個外面的奧數班”。

  事實上,對于肖宇鶴的教育和培養,更多的是在家庭中實現的。“我們從他小時候開始,就注重培養良好的習慣,不管在做人還是學習”,肖爸爸說,在養育過程中,發現兒子對于數學很有興趣,他和愛人就有意識地進行引導,比如給他找各種關于數學的書籍,“基本都是按照他的興趣走,比如他愛聽故事,就不停地給他講故事;他愛下棋,就陪著他下各種棋”。

  日常生活中的“奇妙”現象,也是生動的教科書。“小時候帶他一起剝豆子,發現有的豆莢里只有1粒豆,有的有3粒甚至更多,為什么?還有,地鐵怎么交叉會車?地鐵車廂如何通風?……我們會一起去查書找答案。”

  除了引導學習,肖宇鶴的父母還會從小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去年去參加軍訓,出門時打包好的日用品忘記帶了,幾天軍訓結束后他回來,我問他,怎么解決的?他說,沒有東西,就按沒東西的條件來生活唄。”

  肖爸爸介紹,兒子的自制能力也挺強。“前幾年有一段時間迷上了打游戲,后來影響到了學習,我找他談了一次,后來他就能很好地控制打游戲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