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墓
見濰坊人就打聽
只因大哥的這句話,牛余慶為“老張”護起了墓,一直在等待“老張”的家人來接他回家。牛余慶家離“老張”的墓地只有幾百米,只要有空,他就過去照望一下,逢年過節還給他上墳。村里人都知道這里埋著烈士忠骨,常有人來添土、送燈。附近學校組織為“老張”掃墓,牛余慶也常常去當解說員。看到有人記得“老張”,牛余慶感到很欣慰。
然而,“老張”的哥哥們遲遲沒回來,牛余慶就這樣一邊守墓一邊等了74年。“我后來才意識到,恐怕他們在戰斗中也犧牲了,不然肯定回來接‘老張’。”牛余慶嘆了口氣說。
西桃花村附近不少村子里都埋有烈士遺骸,隨著時間的推移,烈士們的墓一個個被遷走了,就算沒被遷走,政府也為他們立了碑,但“老張”的墓卻一直沒立碑。
“這些年,要不是大家一直添土,‘老張’的墳早就沒了,別人都有碑,一門三烈士的‘老張’也應該立碑!”說到這里,牛余慶有些遺憾,他曾找過當地政府部門,但因無法查實“老張”的身份不能立碑。
隨著自己逐年老去,牛余慶愈發明白“落葉歸根”的深切含義,也更迫切地想為“老張”找到后人。為此,只要聽說有人是從濰坊來的,他就去打聽是否認識“老張”。
牛余慶說,“老張”犧牲時自己年紀小,只記得木牌上寫有“臨朐”、“赤良峪”幾個字,別的怎么也回憶不起來了。“只知道叫‘老張’,我老了,頭腦不清醒了。”牛余慶自嘲說,他沒離開過家,也不知道“赤良峪”在哪里,只是“臨朐”“赤良峪莊”這兩個詞在他記憶中印象特別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