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老街東華街5號的督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有646年的歷史。但對于這座城市的“保護神”,知之者甚少。現古廟僅存山門、前殿和部分倒塌的戲臺,內部也被改造成出租房,院落破敗,房瓦破碎。歷下區文物保護科工作人員回應,督城隍廟的修繕進程如果順利的話,今年爭取開工。
文/片 齊魯晚報見習記者郭立偉
附近居民:那是個城隍廟? 只知道里面住著人
剛來濟南工作一個月的梁先生,每天上班都經過老街東華街5號的督城隍廟,對如此破敗的景象感到震驚: “濟南不是文化名城嗎?怎么會讓一座城隍廟破敗成這個樣子呢?”梁先生是古文化迷,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這是座城隍廟,就是對這個古建筑有點好奇,門口外面連個文物標志也沒有,好不容易才在拱門上面隱約看出‘督城隍’三個字,從網上一查才知道這是有600多年歷史的督城隍廟啊!”
不僅是梁先生,就連城隍廟附近的居民,也對這座古廟知之甚少。附近小區的劉女士和鄰居在門口聊天,一聽他們說旁邊的建筑是座城隍廟竟感到不可思議,“那是個城隍廟啊?我每天從門口經過,只知道里面住著人,里面三輪車一輛一輛的,很久之前兒子問我這是啥,我還說就是一個沒拆遷的破房子呢。”
據資料顯示,督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為外墻沒有文物標志,周圍很多居民都不知道這是一座有著646年歷史的督城隍廟。目前,此廟僅保留著山門、前殿和部分倒塌的戲臺。山門有一個正門,門楣上隱約可辨出“督城隍”三個大字,另有兩個偏門,現已被堵住做成了窗戶。從山門進入,是一個院落,停滿了租客的三輪車,拉扯的繩子上掛滿了衣服。再往里走,是東西兩個小院,但院門已被鎖住。從山門屋脊上雕刻的精致花紋以及前殿屋頂上破碎的琉璃瓦,依稀可見古時歲月,但院子里凌亂破敗的景象確實無法讓人與風光一時的督城隍廟相聯系,唯有院子里一棵高大蒼翠的梧桐樹在證明著歷史的變遷。
老濟南人:
光剩個“臉子”了 “里子”都廢棄了
對于這座城隍廟,并非所有人都一無所知。在城隍廟前面小區居住的王老太太今年80多歲高齡了,1957年搬來濟南居住。老人說: “之前舊城改造,搬來的很多都是外地人,不知道也不奇怪。”在老人的記憶中,督城隍廟后面的大殿在“文革”期間被拆除,蓋起了一個一個院落。她指著前面的一個大約十米長一米五高的基座說, “這就是之前的影壁墻,被拆掉了,門口的兩個大獅子也沒了。”
王老太太說:“聽父輩講啊,以前這里可熱鬧了,城隍爺生日的時候都在那戲臺子上唱戲,風風光光的。你看現在,光剩個‘臉子’了,‘里子’都廢棄了,糟蹋老祖宗的東西啊,用老輩人的話講, ‘城隍爺該不高興了’。”
據資料表明,城和隍原指城墻和護城壕,后城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來祭祀,俗稱城隍爺。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廟,由于濟南是巡撫、府、縣三級治所地,故建有督城隍廟、府城隍廟、縣城隍廟,督城隍廟為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