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專題:》》》》》》》》

  【提示】王繼耕,現年58歲,是臨沂沂水縣沂城街道牛嶺埠社區的當家人,以“摳”著稱。通過十年時間舊村改造、集體創收、社區管理,他硬是讓沂蒙山革命老區的一個臟亂差窮的落后村實現華麗轉身,建起了全縣第一個舊村整體改造的現代化社區,第一個資產過億元的社區,居民福利待遇最高的社區。村民稱:“我們雖然是農民,但是卻過著讓城里人都羨慕的幸福生活。”

  “一心為百姓著想,甘當群眾老黃牛!”2004年底,王繼耕走上村黨支部書記崗位,村內道路狹窄,滿街石頭,很多居民的房屋年久失修,有的甚至成了危房。集體經濟薄弱,村委連個像樣的辦公地點也沒有。2008年沂水縣政府出臺了關于舊村實施整體拆遷改造政策,王繼耕立即覺察到這是促進村莊發展變化的難得機遇,毅然決定實施舊村整體改造。但是舊村改造涉及社區3780多間房屋,1500多口人,住慣了平房的村民議論紛紛,“農村人住樓房就是窮折騰”。

  一邊是村莊發展的絕好機會,一邊是村民的不理解,王繼耕沒白沒黑地挨家挨戶做工作,帶頭拆了自家的房子。在他的努力下,3個月的時間,牛嶺埠社區完成了全村618戶房屋的拆遷工作。王繼耕給自己和村“兩委”成員定規矩:施工隊伍、建材供應商,全部按照招投標有關規定和程序選擇,堅決杜絕暗箱操作;干部家屬一律不參與施工;“兩委”成員輪流值班,分工負責,對建筑材料的選用、建筑質量和施工進度進行全程監督。為趕工期,王繼耕有時忙得一天只吃一頓飯,來不及回家就在建筑工地上同工程技術人員一起吃工作餐。就這樣,16棟高標準、高質量的多層住宅樓很快就拔地而起,并安置到戶。

  現在,牛嶺埠社區配套建設了社區圖書館、服務中心、物業管理公司、百利購物廣場、休閑健身廣場、幼兒園。社區內水電暖燃氣等設施也供應齊全,家家戶戶通上了寬帶。社區先后被評為“全省文明社區”、“市級小康示范村”、“市級明星村”。走進牛嶺埠社區,柏油街道縱橫筆直,商業街、美食街里店鋪林立,居民家家住樓房,戶戶有轎車。

  牛嶺埠社區的沿街商業樓成為沂水縣知名的美食一條街,沿街鋪面每年為牛嶺埠提供近200萬元的租金。不僅如此,按照舊村整體拆遷改造方案,王繼耕又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商品住宅樓的開發建設上,這一項又為社區集體創收3600萬。截至今年10月,社區集體擁有凈資產13400萬元。為集體創收的這些錢又用在了提高居民福利待遇上,現在社區居民每人每月發放20斤面粉、5斤大米、2斤花生油;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生活補助;每人每年發放200元燃氣費;每年冬天,每戶發放1200元取暖費……牛嶺埠社區成為了沂水縣居民福利待遇最高的社區。

  一心一意,為社區著想的“老黃牛”,從接手時的落后村到如今資產過億的樣板村,王繼耕把經營社區當成自家的日子過。至今他和社區其他成員一樣,每天拿60元的工資,沒有任何特殊待遇。一個資產過億元的社區當家人,他的代步工具竟是一輛破舊的“北斗星”。王繼耕說:買車后,聘用駕駛員一年得2萬塊,加油、修車的費用也得有五六萬,再說汽車開10年就報廢,這錢就都打了水漂。換好車,完全沒必要,“錢得給老百姓留著”。社區群眾都說:“要是沒有王書記,我們就沒有這么好的居住環境和福利待遇。”

  “卷起春泥翻作浪,俯首奮蹄勤耕耘。”從1980年退伍到村擔任支部委員,到2004年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王繼耕的身體出了毛病,許多人勸他悠著點干,他風趣地回答說:“嘿,哪里斷耕,哪里卸牛唄!”王繼耕是把所有的經歷和心思都用到了社區建設管理上,用到了為村民謀福利上。

  新聞來源:光明網、大眾網、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