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和23日,濟南遭遇強冷天氣,不少市民都選擇打出租車或者專車出門。但是,不少市民卻發現,不管是打哪種車都需要額外加一部分錢,這些費用要比正常費用高出兩三倍。對此,專車平臺回應,動態加價目的是增加高峰時段運能,讓市民能打上車。
市民反映:原本七八塊花了28,打車加價讓人心寒
22日晚上八點,濟南晚高峰已過,市民周女士像往常一樣打開專車軟件準備叫車。還沒等輸入目的地,軟件界面突然彈出一個通知,內容大致為,周女士所去路段比較擁堵,此時正處于打車高峰期,需要動態加價20元。
“以前從沒遇過這樣的情況,平時回家我都打快車,一般都是花七八塊錢,沒想到加價后我一共花了28元。”周女士說。
周女士的工作單位就在濼源大街,家住老東門,距離并不是很遠,她覺得這么近的距離花了將近30元很是不值。“單位一個同事離家較遠,結果打專車花了將近60元,單單動態加價就需要三四十元。”周女士說。
其實,據記者了解,高峰時期不僅僅專車加價,出租車也有加價功能。23日早上,周女士又體驗了一把出租車加價。“因為早上要去山東大廈開會,我擔心專車司機不熟悉路線,一大早我叫了一輛出租車,結果軟件界面顯示的是調度費20元,本來只需要十四五塊錢結果花了34.6元。”
“動態加價可以,這樣是不是導致惡性競爭,司機只愿意接加價后的單子。我沒辦法選擇,只能接受加價,很無奈地回家了。”周女士說,天氣已經很冷了,但是專車和出租車的加價讓她寒心。
專車平臺:鼓勵司機多接單,保證市民打上車
22日上午10點,記者輸入目的地濟南火車站,滴滴顯示加價11元,不拼車25.3元,神州專車是1.4倍,預估計30元,易到用車36元,人民優步2倍,預估32—43元。
到了下午五點晚高峰時,目的地同樣是火車站,滴滴加價39元,不拼車52.3元,人民優步2倍,預估價37—50元,神州專車1.6倍,預估價37元,易到用車45元。
“我們首先保證市民在雨雪天打上車,畢竟能打上車是第一位的。動態加價功能其實就是通過加大補貼的方式,鼓勵專車司機多出來接單,以此增加高峰時段的運能。”滴滴公司公關總監葉耘表示,這些高峰時加價補貼全部給司機,并不是交給平臺。
按照滴滴專車動態加價的操作規則,如果乘客接受加價,在到達目的地支付費用時就需要支付標準價和加價的總額;如果不接受加價可選擇等候一段時間,或選擇其他交通方式。
針對滴滴快的動態加價舉動,不少市民稱是趁火打劫、霸王條款。葉耘稱:“從測試的效果來看,動態加價在供需緊張的時候有效地提高了運能,提高了訂單的滿足率。比如每逢雨雪天北京的專車訂單率都會下跌到50%以下,平臺通過動態調價使接單率達到了82%。
專家觀點:加價太高欠妥,建議政府干預
雖然周女士對專車和出租車動態加價很是不理解,但是急于回家的她還是硬著頭皮打了一輛專車。如果當時打車時沒有動態加價,她很可能要多等十幾分鐘。“加價額度那么大,乘客只能被動接受。”周女士說。
除了質疑動態加價本身合理性的問題,因為“動態加價”費用有時比車費還高,民眾還質疑專車和出租車加價費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更為關鍵的是,各大專車平臺也沒有公布加價費的詳細算法。
不僅僅在濟南,專車和出租車在高峰時期動態加價在其他地市也經常出現。據報道,在上海1號線故障當天,當用戶試圖使用優步打車軟件時,發現對方居然坐地起價,起步費高達60元,為平時的4倍。
“專車和出租車加價行為倒是可以理解,但是加價兩三倍是不是欠妥?而且交通服務并不能單純看做經濟行為,它還是有一些公共屬性。高峰時期本來打車就是難事,再搞動態加價確實容易讓乘客寒心。”濟南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征直言不諱地說。
對此,王征建議,政府應該對調整專車和出租車的動態調價機制,把專車和出租車在高峰時段的這種加成服務價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專車和出租車行業協會應該與居民代表協商,制定動態加價的章法和制度,政府再出臺指導意見,做好監管和約束,保證各方都能滿意。”
不過交通專家表示,解決打車難問題應該把城市建設、道路規劃以及小汽車控制協調起來,專車平臺動態調價僅能解決一時問題,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市民打車難的問題。
(齊魯壹點記者 劉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