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這是舊時濟南民間流傳的一首童謠,意思是說,喝了臘八粥也就拉開了春節的序幕,人們便開始“忙年”了。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祭灶節,又稱灶王節或灶神節,民間把這一天稱為“小歲”或“小年”。人們認為灶神為掌管一家興衰福禍的“一家之主”, “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敬灶全書?真君勸善文》)過去濟南人會在這一天進行祭灶送神儀式,以保佑全家平安、吉祥。

  辭灶時供奉灶王爺的灶糖,“心到神知,上供人吃”,年年都是孩子們解饞的佳節美食。灶糖好吃,又酥又甜,它常見常吃的有兩種:長條形的,半尺多長,又叫關東糖;扁圓狀的,像個小皮球,也稱糖瓜

  祭灶都在晚間進行,一家老小,除女眷外,齊集廚房,向木刻水彩套印的灶神畫像頂禮膜拜,上香,磕頭,禮儀相當講究。屆時,把在墻上貼了一年的陳舊灶神畫像揭下來燒掉,表示送灶王爺上天了;就像灶神畫像對聯所書,去執行他的神圣任務:“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主持這場跪拜儀式的家長,還會念念有詞地禱告一下。然后,焚燒灶神畫像時,往火里添加一些谷草和雜糧,寓意要給灶王爺上天騎的駿馬喂飽趕路。

  在濟南的民俗中,灶王爺和灶糖的文化影響,還進入人們的俗語。例如,過去濟南人常說的一句歇后語,“灶王爺伸手——— 拿糖”。糖與搪同音,所以也叫“拿搪”,意思是指推脫、刁難或者假意推辭,有意抬高自己。比如“有人懇求幫忙,自己并沒有積極地幫助別人,而是端起架子自以為是,顯擺自己的本領獨此一家。這時,別人就會不滿意地講:‘你拿搪啦’。”

  再者,濟南民間有一項禁忌,丁香樹、海棠樹不可種在同一個地方。此說,也和灶王爺有關。相傳,灶王爺前后娶過名為郭丁香、李海棠的婦女為妻。在這個冤家對頭的三角關系中,兩位灶王奶奶秉性各異,水火不容。但灶王爺雙人像里的那位灶王奶奶,應該是原配的郭丁香呢,還是后續的李海棠啊?誰也說不清。個別的灶王爺像版本調和折中,有把郭丁香、李海棠二位灶王奶奶都印在一起供奉的。

  總之,臘月二十三,男女老少的這個好日子,小年祭拜的偶像灶王爺離別后,各家各戶有一個禮拜的功夫,忙里忙外,大掃除,置年貨……除舊迎新,從小年往正月初一的大年過渡,喜上加喜,迎接來年美好的春天。

  過小年,老濟南還得打酥鍋、炸藕合。

  家住濟南市高新區70歲的劉女士說,“每年過了臘月廿三家里人就開始準備吃的,比如肥蒸肉、江米鴨子、加了花生的疙瘩咸菜和打酥鍋,還要蒸點干糧。打酥鍋是早先我們濟南才有的,其他地方都沒有。以前我們年年都打酥鍋,用大鍋裝上骨頭、肉、魚和海帶,下面墊著白菜、藕等,加上一些佐料,放在蜂窩煤爐子上用小火燉一宿,里面的東西就都酥了,那時候覺著真好吃。”

  今天早點回家過小年啦~~!

  (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