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下屬”:舍身成仁任勞任怨不計回報

  員工聚會比老板,老板聚會比什么?當然也是自己的下屬和團隊了。跟別人的上司相對應,別人的下屬也可謂是特點鮮明:能力個個以一當百、天下無敵,不僅深明大義、顧全大局,而且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上司還沒發話,便個個自發加班,早出晚歸,恨不得住在公司。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還自愿減薪,哪怕是義務勞動都要幫助公司渡過難關。

  這樣的員工和團隊,雖然我們沒見過,但奈何總是會在老板的朋友聚會上成為談資。過完節開工后的第一天,老板也免不了拿“別人的下屬”教育自己的員工。

  勿讓“那誰家的小誰”壞了實實在在的感情

  父母談論“別人家的兒子”,無非是想激勵自己家的孩子能努力上進,懂得孝敬長輩;妻子談論“別人家的老公”,無非也是想獲得丈夫的更多關愛;朋友談論“別人的上司”,上司議論“別人的下屬”,也大都是從“希望對方做出合理改變”的愿望出發。雖說這些“虛擬人物”做不得真,但他們身上攜帶的情緒信號,以及可能造成的破壞確是真實存在的。由于近年來過節聚會時一些地方出現攀比成風的怪現象,不少人為了躲避聚會對自己可能造成的潛在傷害,紛紛變成了“恐聚族”,感慨“相見不如懷念”,而聚會原有“聯絡感情、收獲快樂”的功能卻越變越淡。

  對此,有專家支招,既然這些聚會上“虛擬人物”所攜帶的現實因素不可避免,那么,我們就應該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它,避免它破壞我們同周圍人之間的人際關系。站在說者的立場上,我們要注意自己言行,以免自己的一句無心話給他人帶來不適感;站在聽者的立場上,不要過分苛求他人一點都不談論所謂的“敏感話題”,而是要學會對這些“虛擬人物”一笑置之。如果我們都能做到不帶著目的赴會,也不帶著情緒赴會,那么聚會自然便能重拾原來簡單、歡樂的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