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照市五蓮縣戶部鄉黃崖川村,79歲的村民王師軍掌握鋦盆鋸鋦碗鋸鋦大缸技藝。手藝雖然扔下好多年了,但操作起來還是得心應手,畢竟是40多年的老手藝。
俗話說,“沒有金剛鉆 別攬瓷器活”,只見老人先架好砂輪,把很久不用的鉆頭打磨的鋒快,然后大體丈量了一下釘子的長度,在兩個點上鉆了2個略有斜度的眼。
鉆這個眼很有講究,在鉆的過程中稍微晃動鉆桿,使洞孔呈現肚大口小的狀態,眼的深度是瓷盆內壁的三分之二,這樣可以使釘子牢牢的扣住洞孔,瓷器滴水不漏。
老人告訴記者,這個瓷盆是10多年前在松柏大集上購買的,只花了2元錢,回家后釘了幾個釘子,和新的一樣使用,買一個新的需要5元錢?!靶扌扪a補是勤儉持家的做法,不能壞了后就換?!崩先嗽捳Z中透著一種自豪。
王師軍25歲時經大隊委派,去當時的戶部公社公辦企業學打鐵,主要打造、修理鋤鐮锨镢等農具。當時,他就能獨當一面了,村里就給他找了2個幫忙的,下鄉、趕集,干起了鐵匠生意。
鐵匠的生意集中在春秋農忙季節,其它時間,王師軍就挑著“錮漏子”挑子,干起了“錮漏子”生意,走街串巷為村民修理鐵鍋、鐵桶、鍋碗瓢盆等鐵器、瓷器和陶器等生活用品。 每到一個村莊,王師軍就會放下“錮漏子”挑子。挑子的一頭是煤炭爐子;另一頭是裝工具的箱子。箱子一般帶有三層抽屜,分別裝著各種工具和材料,如鉆具、鋦釘、鉗子、錘子、鏨子、線繩、熟石灰膏等等。
待收拾妥當,聞聲而來的村民會拿出了帶有裂痕的鍋碗瓢盆,讓“錮漏子”看看可不可以修理,能修理的便放在了面前,各自回家等著修好后回來拿走就行。
近些年,鄉村生活用品豐富起來,而且價格也相當便宜,已經沒有再修理的價值了, “錮漏子”這個行當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成為一種鄉村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