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曾發掘疑似劉賀父親墓


據了解,1968年,巨野縣農民在采石時,在縣城東南22.5公里處的紅土山發現一處西漢時期墓葬。經過考古發掘得出結論,墓主為昌邑哀王劉髆可能性較大。
1971年秋至1972年春進行了首次挖掘,后因故停止。1977年,紅土山西漢墓恢復發掘,耗時三個月挖掘完畢。整個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未能發現有關古墓年代的文字確證,只有一枚玉印章,似乎承載古墓身份秘密,可惜上面的朱書字跡已剝落不清。
鄭同修說,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發掘帶出一個疑問,為什么同為昌邑王,劉賀與其父劉髆墓中隨葬品數量相差懸殊?據了解,上述兩座西漢王墓均未遭盜墓,巨野紅土山劉髆墓經清點,共出土各種文物1056件,其中大部分是各種金屬兵器,屬于小件物品,另外還有玉器、漆器等。
因為上世紀七十年代發掘的紅土山漢墓未能找到文字確證,考古專家對于墓主的研究和爭論沒有停歇。鄭同修說,現在還不能確證紅土山漢墓就是第一代昌邑王劉髆之墓,只是根據墓葬規模和地理位置作出的一種推論。如果紅土山漢墓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墓主不是劉髆的話,那么就不能排除“金山大洞”就是他的墓的可能。由于金山并列的兩座大型崖洞墓只是兩座空穴,沒見隨葬品,其究竟是劉髆的墓還是傳說中為劉賀“預作壽藏”的半拉子工程,就是一個懸念了。
他說,南昌海昏侯墓發現后,全國漢代考古學家應該更關注紅土山漢墓。隨葬品上萬件海昏侯真是土皇帝
海昏侯墓發掘帶來新的疑問,那就是作為漢代一個侯國,面積還比不上今天一個縣,但是南昌海昏侯墓的規模明顯超出了侯墓的規制。尤其是幾個隨葬品庫的出現,以及上萬件品類齊全的隨葬品與“侯”的身份地位有著很大差異,給人以“土皇帝”之感。
這說明一個事實,劉賀作為皇帝的嫡系,死后享有其他列侯不具備的待遇和殊榮。
鄭同修介紹,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隨葬品中,不都是漢代的物品,也有一定數量的周代青銅器,藉此似乎可以推斷——劉賀本人喜愛收藏前朝古物。
令人矚目的是,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大量漆器,上有“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字樣,同時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大部分上面鏤刻銘文“昌邑國”,這足以說明,這些隨葬器物是屬于昌邑國的,在被封為海昏侯后,這些器物又被他輾轉帶到了江西南昌。
值得一提的還有,海昏侯墓出土一件孔子屏風,這是截至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西漢時期的孔子畫像,上面還載有孔子生平。過去,遺留于世的孔子像最早是東漢畫像石墓,內容為歷史上有名的典故“孔子見老子”。海昏侯墓孔子像屏風的出土為當代孔子研究又增加了一份珍貴的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