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和孩子都睡了,他熬通宵寫劇本

  3月29日上午10點多,劇社其他成員陸續(xù)趕來。這些人里除了李季之外,都有各自的本職工作。

  見人到齊了,李季翻出手機里前一晚熬夜寫的劇本,一邊說戲,一邊試演。可越往下順劇情,眾人越覺得其中一些細節(jié)不容易出效果,還會讓觀眾沒有驚喜感。

  劇社大總管“度姐”認為,第一幕戲劇透了后面的劇情,影響了整個故事的效果;李新則覺得李季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思路鉆進了死胡同;而李季卻覺得,他想表達的內(nèi)容必須通過一些特定的情景才能敘述清楚……討論劇本很快變成了“爭吵”。

  下午4點34分,經(jīng)過6個多小時的爭論,劇本框架基本正式敲定。李季累攤在椅子里,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看來我今晚要熬通宵寫劇本了。”

  夜里十一點多,家人和孩子都睡了,李季輕手輕腳地進了廚房,關了廚房門,打開抽油煙機,然后點燃一支煙。“家里禁煙,每次抽煙都像做賊。”李季無奈地笑道。

  廚房的燈灑下一片白光,將李季的影子投在窗戶上。李季盯著玻璃中模糊的自己,在構思劇本,任指間的香煙一點點燃盡。一個多小時后,回到書桌前,將想好的臺詞寫在了草稿紙上。

  這是李季夜里創(chuàng)作的常態(tài)。

  全憑愛好“半路出家”,開車時也練基本功

  3月30日早上5點58分,李季睜開酸澀的雙眼,夢游般起床穿衣。早晨的時間太緊張了,7點,他得送孩子上學,8點,他還有一檔直播的廣播節(jié)目。

  路上有點堵車,李季一邊眼觀六路地開車,一邊念念有詞地“溜溜嘴”,那是相聲演員的基本功。像李季這種全憑愛好“半路出家”的,更得勤著練,嘴不能閑著。

  今年34歲的李季是乳山人,2004年,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yè),進入一家外企做廣告設計,月薪過萬,很受領導器重。不久,他就在北京買了房。

  2005年底,李季去德云社聽了一場相聲,一下就被迷住了。“從那以后,我上下班坐地鐵,耳機里放的全是郭德綱的相聲,回家也不停地聽。”

  從此,李季的愛好也就只剩下兩個——學相聲和去公園里跟老大爺學唱戲。總走野路子不行,2006年11月,李季加入了北京摯友相聲俱樂部,師從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岐先生,學習相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