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味道全憑自己嘗試摸索

  做煎餅果子在鄒師傅的眼里算不上一門手藝,他稱之為一項“生存技能”。

  說起為什么要做煎餅果子,鄒師傅告訴記者原因有二:第一,親戚告訴自己煎餅果子在青島好賣;第二,除了做煎餅果子,自己不會干別的了。

  “做煎餅果子一開始是誰教你的?”記者問。

  “沒人教,半盆面就學會了。”鄒師傅回答。

  學會做了跟能做出可以給味蕾帶來愉悅體驗的煎餅果子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雖然如何做出一套好吃的煎餅果子對現在的鄒師傅來說已經是“雕蟲小技”,但為了掌握這門“雕蟲小技”鄒師傅下了不小的工夫。

  “我做給別人吃,也做給自己吃,”鄒師傅介紹:“我是大眾口味,當然我的口味也很叼。為了做出好味道,最多的時候我一天給自己做了五個煎餅果子,當然不是每個都吃完了,只是為了琢磨怎么做才好吃。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好 !”

  鄒師傅告訴記者:“做煎餅果子,馃子很關鍵。我用的馃子都是用好油自己炸的。”攤餅前要和面,面不能和得太稀,也不能和得太干。攤餅很考驗手上功夫,攤厚了沒嚼勁兒,攤薄了面容易糊,餅也容易破,攤得厚薄不均勻也不行。除此以外,往餅上刷的面醬和辣椒也都是鄒師傅自己調制的。

  對于像生菜、蔥這類食材的選擇鄒師傅也很講究。“大蔥太老了我就買小蔥。”鄒師傅一邊將洗好的蔥段“十”字切開一邊對記者說。地上的垃圾袋里裝的是鄒師傅切掉的蔥根以及撕掉的泛黃的和有蟲眼的生菜葉。

  “糊弄顧客就是糊弄自己,不要想著把幾塊錢掙到手了就完了,這樣的生意不會長久。”鄒師傅搬到現在的門面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這是他從臨街飯店租下的一個四五平米的小門頭。這七八年的時間里,鄒師傅門面的周圍也開過不少家賣煎餅果子的店鋪,但最后都關門易主,只有鄒師傅門頭上“煎餅果子”的LED廣告燈箱閃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