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了分校留下來的畢業生不多

  雖然都叫山東大學,但在濟南和在威海,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威海一直想改成校區,雖然2011年開始稱呼為山東大學(威海),但在教育部的備案里,依舊是威海分校。”一名不愿具名的山東大學(威海)工作人員透露,與今年要招生的青島校區不同,山大在威海與濟南的校區有重疊的專業,也有不同的行政班子。 

  該工作人員表示,雖然畢業證都一樣,但在人才培養上還是存在著主校區和分校區的差別。“威海這邊的研究生教育差一些,有時候這邊招生,但還得到濟南培養。”另外,在申請省級、國家級科研項目時,濟南和威海的校區甚至是競爭關系。

  “隨著青島校區建成,將來會有所改變,濟南、威海、青島的專業會各有側重。”王景瑞說。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異地辦學對當地發展雖有拉動作用,但可持續性一直是個問題。他說,國內不少城市的大學城或分校區建設都是擴招的結果,僅僅是量的擴張,沒考慮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王景瑞的說法也印證了這一點。他說,雖然山東大學(威海)每年面向全國招收3500名本科生,但真正留在威海的畢業生僅有兩三百人。“無論是山大還是哈工大的畢業生,他們很容易就能在北上廣或者其他省會城市找到不錯的工作。作為小城市的威海,對畢業生的吸引力有限。”

  作為部屬高校的山東大學,因為政策支持,威海校區可以從教育部拿到每年每生12000元的補貼。“威海校區的資金完全不成問題,但其他學校就很難說了。”山大的工作人員表示,這也是制約高校異地辦學可持續發展的原因。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許亞薇 實習生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