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個片區到另一個片區,從一棟樓到另一棟樓,舊城改造搬遷帶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影響非同小可。拆遷改變了不少個人和家庭的命運,這里面也從來不缺大起大落的人和事。
60萬拆遷款,滾出一個大漁場
田霞(化名)的戶口在村里,但她早已不種地。2008年前后,因舉辦全運會,濟南龍洞片區部分村莊改造拆遷,田霞所在的村被整體搬遷至錦屏家園小區。拆遷補償下來后,兩口子分到了60多萬元,外加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子。
“相當于天上白掉了好幾十萬。”田霞說,當時兩口子把錢投資到木材、廢鋼售賣的生意中,由此賺下了一大桶金,接著就到王舍人鎮開了一家漁場。
田霞回憶,“當時家里的人口越多,補償的就越多。”有幾戶人家原本是村里最窮的,人多連吃飯都成問題。然而,補償款下來后,七八口人一下子分到了兩百多萬元,外加四套房子,“差不多成了村里最富有的了。”
田霞說,樓下的鄰居就屬于這種。家里有七口人,女主人原本靠賣蒸年糕維持生計,“騎著三輪車,帶著很多年糕,死沉死沉的。”每天半夜三四點就要起來做,一直在外面賣到天黑。
如此辛苦,一年到頭也就余下萬把塊錢。誰也沒想到她以這種方式逆襲。拿到兩百多萬補償款后,女主人年糕不賣了,現在家人住著兩套房,再出租兩套,每月光租金就三千多元。還買了兩輛車,一輛家轎,一輛面包車,供她丈夫跑客運。此外,她還把女兒送到韓國留學,畢業后回濟南找了份不錯的工作。
由于多一口人就能多拿一筆巨款,還能分到房子,田霞說,當年村里不少人為了在戶口簿上添丁,不惜假離婚、假結婚。不少家庭弄假成真,因為錢款四分五裂。“還有些單身的,今天見了對象覺得還行,明天就把婚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