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老家兒子,眼角泛起淚花

  攤位簡介

  地點:濼源大街與太平街路口

  攤主:菏澤人,夫妻檔

  主營:炒菜

  攤齡:不到一個月

  收入:賠錢

  凌晨12點半,濼源大街與太平街路口東南角,王濤坐在三輪車駕駛位上假寐。妻子宋麗坐在攤位前,用期待的目光注視著每一位偶然走過的路人,期盼其中的某位會突然坐下,要兩個炒菜喝個酒。

  他們是夜攤界的新人,加入這個行業(yè)不到一個月;也是這片地域的新人,一周前從桿石橋搬到這里。初來乍到,王濤沒有將攤位擺在酒吧、KTV密集的道路北側(cè),而是擺在了路南。他認為,北側(cè)已經(jīng)有一些攤位,如果擺在人家旁邊,就是跟人對著干。

  但南側(cè)實在是太冷清了,加上他的位置此前從沒有過攤位,人流量少顧客又不習(xí)慣位置,使得他擺開三個小時還沒有一單生意。事實上,這一周的生意基本如此。開局很不順利,小兩口明顯在賠錢。“每天賣不出錢來,還得交著房租,壓力挺大的。”王濤說。

  過往的路人并不知道,王濤在炒菜上并不是新人。決定擺夜攤前,他已經(jīng)在濟南飯店的后廚工作了三四年,是個實實在在的廚師。

  不久前,王濤辭了職。“不想再給人打工了,想自己當老板。”他說,作為一個大男人,他不想再做打工仔。更何況,他今年30歲了,孩子也越來越大,而立之年,他需要為家人和孩子的未來多做打算了。

  當他跟妻子商量自己單干時,宋麗沒猶豫就同意了,她支持丈夫的想法。但轉(zhuǎn)身的代價不小,為了撐起這個小生意,妻子不得不從菏澤老家來濟南幫忙。這樣,讀小學(xué)三年級的兒子成了留守兒童。

  “走的時候不停地哭,不愿意,以前他爸在外打工,我在家?guī)€從沒留下他一個人過。”說起留在老家的兒子,宋麗眼角瞬間泛起淚花。

  “現(xiàn)在每天都要打電話,我跟他說,爸爸媽媽干好了把他也接濟南來,在濟南上學(xué),他聽了很高興。”正因如此,盡管生意開頭并不好,宋麗說自己有耐心,“我能熬下去”。

  她說她喜歡濟南,盡管才來不到一個月,但濟南人的一句句“老師兒”,讓她很快對這座城市心生好感。 (應(yīng)采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見習(xí)記者 張阿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