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體(角膜)捐獻工作在中國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捐獻者令人尊重。2016年5月28日,家住棲霞市翠屏街道辦事處草庵村的徐國柱老人因病醫治無效去世,卻給人世間留下了一份特殊又珍貴的禮物——一對眼角膜,給他人帶去光明,這是我市成功實現的第43例角膜捐獻。

  老人生前多次表達捐獻意愿

  2015年,徐國柱老人因身體不適就醫,被診斷為肺癌。他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便產生了捐獻角膜的想法,后來他多次提到這個事情。于是家人聯系到棲霞市紅十字會,并簽署了《山東省角膜捐獻申請登記表》。

  生病期間,他對家人說:“雖然我得了重病,但我的眼睛非常好用。能把角膜留給需要的人,也算是我為社會盡了一份力,這是我最大的心愿,你們一定要幫我完成?!?月27日下午,徐國柱老人永遠閉上了雙眼。家人在悲痛之余不忘他的最后遺愿,第一時間聯系了市紅十字會,幫他實現這個樸素又偉大的心愿。

  棲霞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接到家屬電話后,及時通知了山東省省眼庫。在了解到家屬不想讓逝者到殯儀館,要在家里祭奠一晚??紤]到現在室溫比較高,時間長了,無法保證捐獻角膜的質量。為了能完成捐獻者的意愿,幾經周折,為其聯系了一臺冰棺。派工作人員將冰棺送入捐獻者家中,這樣既能完成捐獻者意愿,又可以讓家屬在家里祭奠,同時還能保證捐獻質量。5月28日上午,省眼科醫院工作人員取下角膜,成功完成捐獻。全體工作人員及家屬為其舉行默哀儀式,感念這位老人的善舉。

  近年來,棲霞市紅十字會積極推動紅十字事業健康發展,截止目前已累計完成了4例角膜捐獻、3例器官捐獻、3例遺體捐獻。

  系我市成功實現的第43例角膜捐獻

  “這是我市成功實現的第43例角膜捐獻。”紅十字會副會長于才己稱,遺體捐獻者把自己奉獻給需要的人和醫學事業,這是高尚、體面、有尊嚴的舉動。根據國際醫學慣例,遺體捐獻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遺體本身,指將遺體用于醫學機構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二是肝臟、腎臟、心臟等人體器官的捐獻;三是角膜、皮膚、骨骼、神經等身體組織的捐獻。器官捐獻者并無絕對年齡限制,主要視捐獻器官及組織的可用性而定。

  據統計,我國現有盲人500多萬,其中因角膜傷病失明者近200萬人,而每年所做的角膜移植手術僅4000余例?,F在我省眼角膜捐贈與等待的比例接近1:50;而我國每年有100萬人在做腎透析;同時還有30萬人死于肝功能衰竭。盡管每年有1萬中國人接受器官移植手術,但較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150萬的需求量,依舊杯水車薪。據介紹,目前遺體志愿捐獻雖有大幅增加,但仍然不能滿足器官移植的需求。

  面對龐大的病人需求,需要越來越多愛心人士加入志愿者行列。紅十字會的負責人表示,捐獻人體器官是拯救病人的唯一希望。我市2010年底啟動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成立了“煙臺市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確定了以2家省試點醫院煙臺毓璜頂醫院和解放軍107醫院為主的7家煙臺市人體器官捐獻協作醫院。從2011年7月實現首例器官捐獻到目前,全市共實現器官捐獻53例、遺體捐獻53例、角膜捐獻43例、造血干細胞成功捐獻34例。遺體器官捐獻咨詢、登記的市民數大幅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