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出臺農村改廁兩項地方標準,6月1日起正式實施。根據標準,山東廣大農村的“標準廁所”可能會使用四大模式,根據地形地貌與具體位置不同有所區分。
那么,農村廁改必要性有多少?山東這項政策如何出臺?未來的農村如廁條件會不會有根本性好轉?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為什么要掀起“廁所革命”?

相比標準廁所的建立,農村如廁習慣與觀念也亟需改變,廁所是文明的晴雨表,折射出美麗鄉村建設具體成效。
“一個土坑兩塊兒磚,三尺土墻圍四邊”,到了夏天臭氣沖天、蠅蛆成群,這是部分農村地區廁所的真實寫照。
濟南市民劉女士對此有著切身體會,劉女士的公婆住城鄉結合部的平房,十幾家共用一間旱廁,中間用磚墻隔開男女,天不熱的時候也要捂著鼻子進出。“每次回村看老人之前先在家上廁所,來回一趟七小時,中間就一次廁所也不去了。”
“廁所問題是城鄉差距最明顯的表現之一。”在日前的廁改新標準發布會上,山東省住建廳巡視員、新聞發言人耿慶海表示,推進農村改廁,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現實需要。他直言,“進城不能忘爹娘,一定要解決農村如廁問題。”
“廁所”是一個令人尷尬的話題,也是全世界曾面臨或正在面臨的難題。19世紀的倫敦,因為排污設備差,市民普遍直接把糞便倒入下水道,泰晤士河淪為巨大糞水池,當時的嬰兒夭折率很高,諸如霍亂這樣的疾病滋生。有媒體報道,時至今日全球還有40%的人生活在到處是人類糞便的環境里。